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学习心得
阅读 : 次
为何我的英语说出来不像母语者?
1. 学习英语一定时间(数月或者数年)后,会达到可以用英语快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程度,暂且称这个阶段叫流利表达。毫无疑问这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自此,语言习得进入第二阶段。
2. 到达此阶段之后,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说出来的英语有较强母语逻辑和文化的痕迹,主要原因是“心译”。在表达一个想法或者阐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汉语的语言组织先出现在脑海中,然后通过不同程度的翻译,最终出口的是英语。很多英语达人的“心译”速度足够快,也就表现出口语表达时速度很快,快得和英语母语者语速相当。但是,就算语速够快了,听在英语母语者的耳朵里,立刻就能判断出,这是个外国人在说英语,并非英语母语者或者已经同化了的移民。
3.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给出的答案是口音。简单举例,山东口音的汉语,或者温州口音的汉语,我们都认为他们是中国人无疑。但如果一个维族人西装革履坐在咖啡厅里说带口音的普通话,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能确定他是中国人与否的。英语国家,比如美国,本来就是移民国家,民族,种族数量都极多,大部分移民都有各自的口音,所以口音并没有成为美国人判断对方是不是外国人的主要方法。
4. 根据上面,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语言习惯远远复杂于语法规则。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价值观会有很大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逻辑关系,表达习惯上好多都相反。所以,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历史、风俗、价值观,这些直接影响了口语的表达,也成为母语者判断对方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的一个重要方法。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你给朋友打电话,有人用腔调略怪的普通话和你说“喂,你找谁?”“啊,他不在,你有事吗?”你会感觉对方说话别扭,但不会反应过来,对方是外国人,第一反应是,这人可能是粤语母语者,或者某些方言的母语者。
5. 如果是面对面的交流,大家可能见过一些中国人,他们完全可以和英语母语者一起玩,讲笑话,一起做事,一起分享,完全融入对方的生活和文化圈子。观察一下这些人说的英语,会发现去掉口音的部分,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母语者是相同的,而表达方式,远远不限制于语言本身。你会发现,他们在说英语的时候,腔调,断句,重音,语言节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的变化,还有各种微表情都和大部分汉语使用者不同。如果观察他们对某些事物和话题的反应,会发现他们做出的判断也会和普通的汉语使用者有差异。
6. 最后的结论是语言是一种交流方式,但交流,远远复杂于语言本身。如果单纯的用语法来套用语言,那不管说的多快,多正确,都始终听起来不像母语者。Communication is much more than language, and language is much more than simply grammar.
Thinking in English(英语思维)
1. 我认为Thinking in English是精通英语的最终途径,大多数人可能会赞同得说,这是人所共知的事,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常规的解释是,搬到一个都使用英语的环境下,慢慢就被同化了。真的如此吗?
2. 这问题很好回答,观察一下去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就能发现,第一代华人移民,很多很多,就算住了几十年,英语水平也是停留在可以流利表达日常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但无法融入英语母语者的圈子。他们始终被看做“外国人”。
3. 他们的后代则不同,要么是双语都被认为是母语,要么是英语被认为是母语,几乎可以完全融入,很有趣的现象。所以,很多书籍和学者得出结论,小孩子语言学习能力比成人强。
4. 由于我不愿意相信这个结论,就到处去查询语言学资料,发现事实未必如此。语言学家早在80年代就做过一个实验,先构建了实际的语言环境,环境中每个人都是说英语的,然后找不会英语的的家长和小孩一起到实验环境中,同时教他们英语。12小时后,测试语言习得情况。数据表明,家长对英语的掌握要明显的高于自己的孩子。这个实验证明了,如果在相同环境,消耗相同的时间,成人对语言掌握的能力远高于儿童。细想想,不难理解,成人已经掌握和熟悉世界的概念和方法,他只需要找到一种对应,就可以立刻明白目标语言。而儿童对很多概念都没有认识,还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去积累,才能理解。比如地球,用汉语我都没法让我女儿真正明白地球到底是什么,因为她三岁,因为之前有好多基础性的东西,理解了基础才能理解基础之上的复杂抽象概念。成人简单,你直接拿张照片,指着说Earth就完了,至于地球是什么,他早就知道了。
5.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比成人更快的习得了第二语呢?并且在质量上远远超于成人。找到了其中关键,就能破解语言习得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奥秘。而儿童是否真的就需要从3岁开始学英语,否则就错过了最佳天赋时期了呢(培训机构是这么宣扬的)?
6. 移民的孩子比成年人更快的习得第二语,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是有效学习时间,儿童比成年人长的多,甚至可以说十倍,几十倍。想想第一代移民过去是极度辛苦的,白天忙着工作,养家,晚上回来忙着整理家务,照顾家人,他们可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少得可怜。白天打工,工作压力巨大,语言被局限于工作内容,翻来覆去就是这么多。晚上回家各种家务事,如果经济条件不好的,还要打第二第三份工。由于语言本来就不熟,工作生活环境中,能用到的又有限,所以难以专心用来提高语言。儿童在这段时间则不同,大量的暴露在英语环境中,必须和小朋友沟通,才能找到玩伴,否则就会孤单一个人,对儿童来说,学习语言是时时刻刻的,而且学的全是实用的沟通语言和技巧。这里可能会有人说,既然人在外国,那成人你就想办法和外国人多说话不就提高了吗?还用什么专门来学啊?这个问题正好对应了第二个原因。
7. 成人面对的语言环境和儿童是不同的。过去数百年间,大量的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他们的后代对语言的精通能力和英语母语者没有分别,这就造成了,如果在国外做初级和中级工作,人们会假定你的就应该精通英语,因为他们认识的很多亚洲面孔的移民后裔,都是这样的。人们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发现你是移民,语言能力差,给与你帮助,但这种帮助很快碰到一个局限。成人新移民在过去的几十年生活经历中,文化和习惯,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都思维定式了,极难调整,或者说本性难移。很多人(不是所有)只能接受当下的即时的帮助,比如工作和生活上最简单的部分,更多的部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没法深入,或者一旦深入了,发现自己既不喜欢也不认同老外的态度和看法。举个例子吧,比如上班,开会的时候没听懂自己被分配的任务,有个好心的主管可能会帮你解释清楚,你感谢他,这时他和你开个玩笑,发现你不笑,他有点尴尬。下次邀请你他的party玩,发现你放不开,玩也玩不到一起去,聊天翻来覆去就是那点有限的东西。如果你再有些老外不认同的生活习惯,慢慢就会发现自己被疏远和孤立,只能和中国人同伴在一起。这个在国外的工厂午餐的时候,最明显了,中国人坐一群,老外坐另外一群,不是有规定来区别不可以一起用餐,只是中国人坐老外那桌感到没意思。老外说的笑话,音乐,看的电视,甚至讲的故事,既听不懂,也不感觉有趣。所以,如果你真是厚下脸皮,不管如何都死缠烂打和老外一起混,那的确是能够精通英语的,还很快速。问题在于,很多中国人出国,不管是工作、留学、甚至移民,他们不愿意这么做,把面子看得比里子重要的多。把自己关在公寓房间里的留学生还少吗?在工厂工作,除非工作需要,不和老外闲谈的人工人就更多了。
8. 这是成人用于学习语言的有效时间,相对于儿童要少得多重要原因。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去努力融入,反而选择了个性和疏远,最终导致了第一代移民有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精通英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华人移民实在太多了,国外大一些的城市都形成了华人社会,从早到晚甚至一句英语都不用说,用广东话就能把事全办了。
9. 回来说儿童,儿童从早到晚一直在和老外的孩子一起玩,一直在练习口语。听不懂,有什么关系,2-4岁的小孩说话,父母都有时经常听不懂,何况小朋友之间。儿童不会因为听不懂而放弃一起玩,就算是收到了歧视,也会选择努力跟进和靠拢,因为这些伙伴是他唯一拥有的,不和他们一起玩就没人玩。当小孩从2岁玩到7岁的时候,等于在纯英文环境下学习并使用了18000小时,对英语的精通程度和同龄的英语母语者根本就没有分别了。
10. 扣题,移民的小孩子这几年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掌握了一项决定性的技能,Thinking in English(英语思维)。
11. 由此可见,作为第二语学习者,根本就不需要掌握上万单词,900句脱口而出,能读能写,语法精通,这些一直被宣扬的神乎其神的知识,才能最终达到巅峰目标,Thinking in English,XXX,我被愚弄了无数年后,一朝醒悟。
12. 窗户纸一捅就破,神话就此终结。
如何实现Thinking in English?
1. 掌握Thinking in English其实很简单,一句话,英语环境沉浸,被动同化。这是我理解的方法,可能又会有哥们出来说,你这个方法是不是说就必须要移民到国外才能实现啊?哥们我又没钱,出不去,你说个不是白搭吗?
2. 我的经验是大可不必,写到这里才敢说自己已经可以使用英语思维了,而不是汉-英快译法,前面没敢提,怕喷。
3. 我在去年的时候和一个美国朋友聊天,没范围的瞎聊,就发现了自己不用汉英翻译法,然后我就向她求证,她说她也不认为我说话之前,脑子里先存在汉语草稿了,因为话题扯的满世界都是,对话又即时的,根本无法准备。但那时候,我语言水平低,流利都达不到,对这个仅仅是种感觉,雏形而已。前两个月真的发现不一样的地方了,我经常说话的时候,不自觉说出的都是英文,然后才意识到自己说的不是汉语。写文章想打个草稿,结果发现写出来的都是英文,直到有个词不会用英文表达才反应过来,要去查字典,我写作能力很低很低。
4. 更明显的是看美剧,无字幕的美剧,直接听懂,除非听到一段不理解的情节,才会切换到汉语来理解对应意思,否则汉语意思从没在脑海里出现过。剧中的各种笑话和语言包袱大部分都即时反应,对于情节和把握和预测,人物的下一步行动都十分精准。有时候会不自觉的模仿里面的人说话,特别有趣。
5. 我真正意识到自己可以使用英语思维是源于一次看电影。我和一个英语专业的备考GMART的美女,还有老美三个人一起看,在我和老美狂笑乱喷的时候,发现那个专业美女不笑,因为她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的。好多英文的文字游戏或者笑料包袱什么的,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单纯的懂语言本身,而不是使用这种语言去思考,就产生了这种尴尬的效果。
6. 这就是我对培养Thinking in English的理解,要海量的看和听,而且要保证在一个时间段内,完全不受汉语的干扰。我经常连续的3-4小时,一句汉语也不说,一个汉字也不看,完全沉浸在美剧的环境中。当这个时间段够长的时候,忍住别切换到汉语,这样也就实现了语言环境听的这个部分。海量的听了大量的美剧之后,对美语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人物的反应,都会建立一些对应模式,而这些模式是在学校教育中不关注的部分,同时也是交流中很重要的一项技能,翻译成汉语就是,察言观色,听出弦外音。用这个方法久了之后,习惯成自然,被动吸收,自然获取,慢慢的语感和思维意思就切换到英语去了。Thinking in English,在不经意间,就实现了。
7. 沉浸法是个很犀利的方法,但绝非万能,它有它的局限。第一,沉浸时间短了,或者中途溜号或者被打断,就切到中文那边去了,效果就会很微小,看了3000集美剧,也只是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库而已,对英语也有很大帮助,不过却无法用其来形成英语思维。再强调一下,沉浸的时候无论如何不要让汉语干扰到自己,放松自己的身体,把注意力集中在英语上,千万别切换来切换去的,否则就是翻译法又占上风了。第二,使用这种方法培养英语思维,要求使用者open mind,放开自己,接受不同的文化事物,选择被同化,而不是去比较和拒绝,如果发现一个现象就不断和汉语比对,或者用汉语嬉笑怒骂,是没有成功的可能的。
8. Thinking in English,就表示了,这个人至少接受了英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而不仅仅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载体。另一个后果开始显现,如果真的实现了Thinking in English,价值观和生活处事的习惯会和传统汉文化的中国人有区别,这样也未必就是好事,平衡不好,反而会受自己人疏远和歧视,有个词叫假洋鬼子,这词产生是有原因的。
9. 扣下题,我的经验和看法是,Thinking in English之所以被认为很难形成,一个是看的听的量少,范围狭窄,另一个原因是不愿意接纳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拒绝被同化,所以只能选择翻译法。
如何快速的提高口语水平?(快速我是指1000小时左右就把英语口语提高到表达基本无障碍的水平)
1. 口语学习,我指听说能力,在初级阶段是不依赖于读写的,英语母语者的儿童没上小学前,掌握的读写能力都很有限,但他们的口语水平可以认为是无限的。有人在小布什当政时代就做过调查,美国有25%左右的人口被定义为文盲,但这25%可大都是Native Speaker啊,他们的口语都是流利的。克林顿时代这个数字不降反升。
2. 从生理上讲,Thinking in English是条件反射的一种,因为当大脑记忆体中存储了足够的声音记忆,一句英语从听觉器官输入的时候,大脑可以直接从英语听觉记忆区中检索到对应的信息,所以没有切换到汉语区去。
3. 由此可见,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技能,是听力。而强大的听力,有可能导致自然获得Thinking in English这项强大的技能。所以,初学英语我建议从听力入手,如果用看美剧的方法,会把这个学习过程变得有趣的多。我认识一个加拿大老外,就是看湖南卫视的非诚勿扰学会汉语的,而且他说的相当不错,只花了几个月时间。
4. 海量的看和听,可以获取到很多文化相关的东西,这些对未来精通英语有巨大的帮助,否则就算语言流利,也和老外很难做朋友。聊啥啊?他说的你不明白,你说的他不懂,找不到共同点,几天就失去对对方的兴趣了。看老友记就能清晰的发现这个问题,老外之间说话大量的使用俚语和比喻,没有足够的文化库支持,很难理解。
5. 说完了听力了,第二就是speaking的技能。我的态度是,学一句,用一句,精一句。在使用中习惯成自然,获得反馈的同时自然获取新的语言使用方法。口语学了不用,或者不常用,等于没学。
6. 举个例子,我弟弟的英语水平很基础,基础到我怀疑他只有300个单词量,但他出国过好多次,就凭借这点单词,该办的事都能办,无论是点餐、问路、购物、旅行、参观、办理手续什么的,没啥不能的。反而是一些英语专业毕业学生,出国之后畏手畏脚,话都不敢说,说一句话想半天,怕错,怕不地道。几个关键的单词,加上肢体语言,一副笑脸,就能办成好多事,口语是拿来用的,不用等于没学。For most of us, we don't know language. We do language.
7. 最后一段了,给点力。我对于口语练习有个技巧,分享下:集全力于一点,以点带面,破杀千军。适合于不敢张口说,或者张口敢说但不知道说什么的朋友。集中时间和精力,在某一狭窄领域内练习口语(例如Lady Gaga或者魔兽世界),然后找人专门聊这一领域,这样很快,1-2个星期,就能实现比较深入的全英文对话能力。重复几十次之后,你会发现,所谓英语对话,不过就是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说出来,让人明白,同时也了解到了别人的看法。就这么简单,一法通,万法通。有人可能想说,方法不错,但找不到人练也是白搭。再分享个技巧吧,YY语音是个网络聊天室,里面的2831英语学习频道有专门的私聊区,你要是真找不到人练,就跑私聊区或者交流区,占住一个房间,说你的话题,如果没人搭理你,你就不停的自己说,早晚总会有人来接你的话,这样你就找到了源源不断的语伴。
祝所有喜欢学英语的朋友:突破自我,学业有成。
希望我的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dioenglish.com/writing/method/42178.html
上一篇:单词的联想记忆 下一篇:英文简历中应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