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
Sonnet 18
by William Shakespeare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文言译本:
美人当青春,婉丽自销魂。
焉知东风恶,良辰讵待人?
朝日何皋皋,暮色何昏昏。
众芳俱摇落,天意倩谁询?
我有丹青笔,腾挪似有神。
为君驻颜色,风霜不可侵。
丹青亦难久,罔若诗与琴?
延年歌一曲,万古扬清芬。
白话文译本: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
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
狂风将五月的蓓蕾凋残,
夏日的勾留何其短暂。
休恋那丽日当空,
转眼会云雾迷蒙。
休叹那百花飘零,
催折于无常的天命。
唯有你永恒的夏日常新,
你的美貌亦毫发无损。
死神也无缘将你幽禁,
你在我永恒的诗中长存。
只要世间尚有人吟诵我的诗篇,
这诗就将不朽,永葆你的芳颜。
十四行诗(llsonetto又名“商籁体”)最先产生于大约十三世纪意大利和法国交界的普罗旺斯民间,是一种歌唱和乐器伴奏的抒情小诗,那时候意大利的“西西里诗派”(Sicilian Slhool)诗人吸取了这种民间的艺术形式进行诗歌创作,这种题材逐渐格律化形成了“意大利式十四行诗” (Itlian Sonnet)。十四世纪的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创作了《歌集》,其中包括相互联系的十四行诗三百多首,以爱情为主要内容,这些彼特拉克十四行诗(Petrarchan Sonnet)为以后的创作确定了基本的内容模式:爱情主题。
十六世纪,英国诗人怀特(Sir Thomas Wyatt,1503-1542)将十四行诗由意大利引入英国(韵脚多为abba abba cddc ee),后来经萨雷(Henry Howard,Earl of Surrey,约1517-1547)改造成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格式(韵脚为 abab cdcd efef gg)。但这两人都没来得及将十四行诗发扬光大就离开了人世,怀特在伦敦塔里被关押了5年,获释后很快去世;萨利则死于断头台下。十四行诗的真正繁荣是在16世纪90年代,它是随着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而达到高峰的。当时,英国诗人们十分喜欢这种诗体,因为它多采取连续性的组诗形式,紧凑集中,格律严谨。尤其是锡德尼德《阿斯特罗诽尔和斯黛拉》刊行问世之后,十四行诗体突然风行一时,成为英国最为流行的诗歌形式。当时追逐这种文学时尚的人很多,在1592年至1597年这5年间,英国共发表了2500多首十四行诗,这一时期写出但没有发表的诗歌数目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创作不同于以往意大利式十四行诗和英国式十四行诗,除了采用三个四行韵段和一个联句的新形式(意大利式为一个八行段加一个六行段)之外,abab cdcd efef gg的韵脚也不同于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诗。内容方面,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要以爱情、美、时光为主题,但思想深度又大大超越前人。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经写出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弗朗西斯•米尔斯(Francis Meres,1565-1647,英国作家)在《智慧女神的女管家》(Palladis Tamia,1598)曾提到“在亲密朋友当中流传的甜美的十四行诗”。然而当时的诗作只是在小范围中传抄而已, 1609年托马斯•索普(Thomas Thorpe)第一次出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通称“第一四开本”,First Quarto),而这个版本据说是未经莎士比亚本人同意私自印行的。1640年约翰•本森的改编版出现,并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标准版本,直到1780年,学者埃德蒙•马隆(Edmond Malone,1741-1812)才重新校订了十四行诗,使他们恢复了1609年第一四开本的原貌,而这次修订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人们由此认为他是使莎士比亚恢复本来面目的最大贡献者,那些著名诗人如济慈、华兹华斯、叶芝、艾略特等读到的也是马隆版的诗集。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内容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朋友说”和“黑女郎说”,他们是马隆和斯蒂文斯在1780年提出的,之前,人们相信这些诗大部分献给女性(这应该与本森的修改有关)。对于诗歌的划分存在许多不同解释,普遍的看法是1-126首是诗人写给他的男朋友的,127-152首写给一位黑皮肤的女性,其他几首诗则被认为与主题无关的练笔之作。前126之中存在着一些长度相当的组诗。Robert Ellrodt的划分方法是:22-32(没有阴翳的爱),33-42 (双重背叛),43-52(夜的忧思和离别),54-65(不朽),66-77(死亡和堕落),78-86(争宠的诗人),87-96(疏远和离间), 97-108(爱的回归和加强)。
这154首诗作中,诗人极尽想象、直抒胸臆,使用最华丽、丰富的语言来颂扬男友和伟大的爱情。在诗人眼里,英俊的男友就是美的化身,“美、善、真,从来独立各擅其长/只在今朝,喜见三长共体同彰。”(105首辜正坤译)“对于我,俊友,你永远不会哀老/因为自从我的眼碰见你的眼/你还是一样美。”(104首梁宗岱译)。类似的诗章举不胜举,整部诗集都充满了这种对美的追求、赞美。虽然有些诗作也涉及社会的黑暗现实,但这种揭露也全是因为美被摧残、压抑而引发,我认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核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真、善、美的热烈颂扬。诗集中的人物、模糊的关系以及诗人的烦恼都是这一主题相关的形象而已,也许会有诗人生活的影子,但哪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能脱离作者的生活感悟呢?因此那些试图从十四行诗中挖掘诗人生活轨迹的做法不免幼稚可笑,正如桑普逊(Gorge Sampson)在他著名的《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中所言“我们再次强调,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应该当成诗歌来读,而不是一个既不完美又不怎么合情合理的侦探故事。我们决不能忘记,这些诗的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
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他生前未出版过自己的剧作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沙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年)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 13 世纪初英国历史外 ,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与《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被称为最成功的历史剧)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
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时期(1601~1607年) 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 》的历史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 李尔王 》、《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第三时期(1608~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
莎翁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人教版教材称《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三或四首长诗。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
资料下载朗读版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下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PDF下载
本文地址:http://www.dioenglish.com/writing/essay/99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