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邓亚萍—永远的乒乓女皇

阅读 :
邓亚萍个人简介乒 乓 女 皇 邓 亚 萍

    邓亚萍是夺取世界乒乓球冠军次数第三多的女选手。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但她 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乓球坛皇后。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 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成绩与荣誉

    运动生涯中,曾经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仅次于王楠23个,张怡宁22个),连续2届4次奥运会冠军
  1989世乒赛女双冠军;
    1990年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1世乒赛女单冠军,女团、女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2年世界杯双打赛冠军;
  1993世乒赛女双亚军、女团冠军;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
  1995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6年第26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女双冠军,世界杯女单冠军;
  1997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

所获荣誉:
    1987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8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1990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90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
    199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她“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邓亚萍学英语的故事

    这个经典镜头定格在国人的心中。2001年 月13日,邓亚萍身着红色礼服,矫健地走到陈述台前,用标准的英语进行精彩、流利的陈述,为北京申奥的成功,留下了亮丽的一笔。 此亚萍非那亚萍,4年不见,邓亚萍已经是清华大学的硕士生了,一口标准的英语让老外都感到吃惊。
一、决心学英语
    学英语的最初想法是在邓亚萍进入国家队后,由于要频繁参加国际赛事,她越发感觉到知识的不足,尤其是外语方面的欠缺。
    在多次的比赛中,唯一给她留下遗憾的,就是语言不通,无法与外国的同行们随时交流。遇到非说不可的事,只能找翻译帮忙。
    越来越觉得这样别扭——朋友之间说说话,交流交流感情,还要劳驾翻译,多不方便。如果精通外语,哪有这些麻烦?她就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下功夫学好外语,解决这个难题。”
    终于有一天,她找到张燮林教练,非常认真地说:“张指导,我们每次出国比赛,还要带翻译,整天通过翻译与别人对话,多不方便,我现在想学外语,你能不能帮我请一个英语老师?”
    看着亚萍那既稚气又执著的脸,张教练笑了笑说:“亚萍,你的想法很好,但估计行不通。因为时间和精力都保证不了。这一点,我有亲身体会。我当运动员时,也曾经有过这个想法,并且也付诸行动了,可是坚持了没几天,就搁下了,我没做到,估计你也做不到。”听了张教练的话,一向倔犟的邓亚萍又显出犟劲来:“你不行,不一定我就不行。”
    张教练十分了解邓亚萍的性格,不管干什么事,只要她说做,就一定要做。看来不满足她的要求,肯定不行!不久,张教练果真帮亚萍请到了一位英语教师。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英语教师风尘仆仆地走进了邓亚萍的宿舍。这是师生首次见面,双方约定:每周上两次课,一次一个半小时。
    开课了,老师教得十分认真,亚萍学得非常努力。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她学会了26个英语字母,掌握了几十个常用单词、短语。英语老师也相当高兴,不断鼓励她:“像这样学下去,你完全可以学好外语。”
    谁知,不久,亚萍要参加赛前的封闭式训练,学习中断了。接着又出国参加比赛,等到结束比赛,返回北京,教师再来给她上课,却发现已经学会的单词、短语被忘得干干净净了!
    面对英语老师那惋惜的目光,亚萍差点掉下泪来,师徒俩费了好大的劲,总算把忘掉的东西补上了。可是,正准备上新课时,又赶上赛前的封闭式训练,接着便是比赛……
    这样学学停停、停停学学,反复几次,亚萍觉得挺对不住老师,最后只好向老师表示:“我现在确实不具备学好外语的条件!”她泪眼朦胧地送走了老师,心里却留下了这样地愿望:将来有机会,我一定会重圆学外语这个梦!
二 教室里的尴尬
    1996年底,邓亚萍被前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提名任命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她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按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两种。因此,每一位国际奥委会官员和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熟练地使用英语和法语。然而,此时的邓亚萍,英语基础几乎为零,法语更是一窍不通。当她以奥委会委员的身份首次走进奥委会总部大楼时,听到那些奥委会官员们流利自如地用英语对话,那一瞬间,她心里好生尴尬。
    邓亚萍着急了,她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学外语已迫在眉睫了。
    1997年报11月,邓亚萍被清华大学正式录取,在确定专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英语。走进了清华那幽静、雅致的校园。当天晚上,她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是文化知识领域里的一株幼苗,如今有幸植根于清华大学这块沃土,我要在这里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让自己尽快长成参天大树……”
    谈何容易呀!邓亚萍终身难忘上第一节课时,自己所遭遇的尴尬—那是初冬里的一个日子,当她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同学们齐唰唰地将目光投到这位世界冠军身上。亚萍懂得,那目光不仅传递着钦佩,也夹杂着神秘。
    老师问邓亚萍:“你的英语基础相当于什么水平?”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达道:“几乎是零!”就在她的声音传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大家的目光里射出的全是惊讶!
    尽管老师内心里也有些吃惊,但还是平静而亲切地说:“没关系,你试试看,能不能将26个英语字母分清大小写,默写一遍。”
    看着老师那慈爱的目光,亚萍虽然有点犯难,但还是勇敢地点点头。花了半个多小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26个字母还是没有写全,大小写更是难以区别。
    回到宿舍,这位曾经在世界乒坛上叱咤风云的姑娘竟流下了心酸的泪水。她一遍一遍地问自己:邓亚萍呀邓亚萍,为什么你不坚持下来呀?
    她又打开日记本,一串泪珠洒在那白花花的纸上,晶莹的泪珠犹如一颗颗星星向她眨眼。她赶紧拿出钢笔,用笔尖吸干本子上的泪水,然后端端正正地写下整整两页的“拼”字。看着这些用自己眼泪和着墨水写下的“拼”字,她有些激动,干脆把这两页纸揭下来,订在自己宿舍书桌的对面,让它时刻提醒自己要在学海里拼搏。
    学校对邓亚萍进行了简单测试之后,根据她的实际水平,单独为她制订了教学计划,遴选了系主任、副主任和一位教授作为她的专业老师。尽管老师们水平很高,讲授的很透彻,但对毫无基础的邓亚萍来说,听起来还是十分吃力。一向要强的灯亚萍又岂能被吓倒?她暗暗告诫自己:打球你是世界冠军,学习上你决不能自暴自弃、甘拜下风。
    于是,她给自己订下了近乎苛刻的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即从书的第一页开始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开始背,毫不马虎;一天必须保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清晨5点准时起床,预习功课、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十一二点。
    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她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许多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减少了一大半。
    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英语会话能力,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外,她还买了一部多功能复读机,在宿舍里使用。为了使自己在室外活动时能不间断地听英语,她又将自己过去用于听音乐的“随身听”也转业成了英语磁带的单放机。不论是在去教室的途中,还是整理宿舍内务,或是在校园散步时,她总是一边听英语磁带,一边不厌其烦地跟着读。同学们见她如此痴迷,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这样读个不停,当心嘴唇上会磨出茧子哦!”
    有耕耘必有收获。由于邓亚萍刻苦、勤奋,学业成绩提高很快。“从我一入学,清华大学就根据我以后的发展方向,为我制订了学习计划,有专门的老师为我辅导中文、地理、英语、国际关系等,课程的设置有的放矢。为了给我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入学不久,清华大学就将我作为交换生选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语言中心,主攻英语。”
    1998年3月26日,邓亚萍披着明媚的春光,登上了飞往英伦的民航班机。飞机上,邓亚批凝神思索:我曾经作为运动员多次从着条航线上飞往赛场,经过激烈的赛场拼搏后,每一次都载誉归来,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如今,我的身份变了,不知能否再创辉煌?
    走进剑桥,邓亚萍受到了其他同学没有的礼遇。因为眼前这位东方大国的学子,作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和国际乒联负责人,经常参加国际间的研讨会、讲课、接受记者采访等,所以剑桥大学专门安排了专业老师,给她讲授公共场合形象指导课,包括回答西方记者采访的技巧,怎样进行演讲、在不同的场合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话等。
三 知识派上了用场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邓亚萍虽然学得十分投入,但效果却不十分理想。亚萍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更需要全力以赴的拼搏精神。无论如何,我也不能示弱,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为了使自己能够安心学习,她专门将父母接到英国,照顾她的生活起居,以便她挤出大量的时间学习,她除了像在国内那样,常常夜以继日地整理讲义、查阅资料、练习听力外,还创造自己的“实践学习法”:课余时间她经常带上袖珍录音机,专门到英国人中间,先是听他们谈话,然后慢慢试着与他们对话。每次归来,她总把录音反复听,将英语语言特点和汉语语言特点加以比较,仔细琢磨,然后整理成书面材料,并从中进一步挖掘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沿革、语言规律,以便帮助自己理解、分析,寻找学习规律。也许女孩子本身就有学好语言的天赋,语言模仿能力特强。经过1年多的努力,她的英语会话已相当熟练。
    在近3年的留学生活中,亚萍从剑桥到诺丁汉,又时常回到清华,她在不同的学校,要选修不同的科目,有有不同的学习侧重。在国内,她重点学习语法,在英国她重点练口语、听力和写作。在这样的交叉学习优势互补中,她进步特快。在她离开诺丁汉时,她的口语和听力已进入班里的优等生之列。
    2001年2月22日,邓亚萍回到北京。第二天上午,一身西服、长发披肩的邓亚萍就出现在北京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评估团进行评估陈述现场上。她首先用英语热情地与评估团成员互致问候,接着她陪评估团参观了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每到一处,她都用英语准确地向评估团作详细介绍,听着她那非常到位的陈述和评价,评估团成员们一次次竖起了大拇指。有人开玩笑似地对她说:“亚萍,要不看你这一头乌黑的秀发,光听你的口语,还真以为你是一位英国姑娘呢!”
    邓亚萍告诉记者,作为申奥大使,她当然希望奥委会委员支持中国,支持北京,让每个委员都投北京一票。为此,那段时间,她一直在积极地宣传中国,宣传北京。她平均两天一个国家,三天一个往返地来回奔波。
    在这段工作中,她几年所学大知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运用。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次申奥工作中,我所学的知识都派上了用场。可以说,受益匪浅。”
    很难想象,那段时间,邓亚萍一边参与紧张的北京申奥工作,还一边坚持学习。临近毕业,还要撰写论文,准备论文答辩。
    看见自己的学生学业如此出众,学习态度仍如此诚恳,清华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们都高兴的合不拢嘴。6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在外语系会议室里,专门为邓亚萍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学校考虑到邓亚萍即将赴莫斯科作陈述报告,无法参加学校7月5日举行的全校毕业典礼。会上,邓亚萍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戴上校领导颁发的“学士帽”,实现了她多年的梦想,此时此刻,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记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过:“邓亚萍是世界杰出的年轻运动员之一,她非凡的成绩是其艰苦努力与天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尊重奥林匹克伦理观相结合的结果。我们相信邓亚萍小姐的成就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的女子体育运动。”萨翁的预言今天已得到了初步的印证。
  “是体育成就了我,现在我还要继续念硕士,将来学业有成,我要为体育事业做点贡献。要为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邓亚萍诚恳地说。

邓亚萍自述学英语故事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剑桥: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诺丁汉: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邓亚萍接受CNN采访: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0NzQyNjA=.html

CCTV-9 邓亚萍访谈:

http://v.ku6.com/show/IQiEjZX70VzKKP0U.html

更多 英语学习成功故事、英语学习心得英语学习技巧英语学习方法,请继续关注 英语作文大全

本文标题:邓亚萍—永远的乒乓女皇 - 英语学习方法_英语学习方法总结
本文地址:http://www.dioenglish.com/writing/method/43196.html

相关文章

  • 俞敏洪在北大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各位同学、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掌声)   非常高兴许校长给我这么崇高的荣誉,谈一谈我在北大的体会。(掌声)   可以说,北大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自己的地方,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了世界的地方。...

    2018-12-08 英语学习方法
  • 从打工仔到商务英语“教头”

    李勇介绍   江西打工仔——李勇 李勇,1979年农历10月初十,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小农村,中专毕业,2002年8月前英语还只有初中水平,后用两个月时间卧薪尝胆,发奋学习英语,战胜自我,取得人生巨大突破。2002年10月起开始从事...

    2018-12-08 英语学习方法
  • 李冰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李冰冰个人简介新科金马影后—李冰冰 在浮躁年代转瞬即逝、流星铺设的绮丽幻象中,有一位女星,她的星路历程,更像是马拉松长跑,辛苦地角逐在风云变幻的娱乐场上。她一直把自己放在不断学习、继续努力的“学生”位置上,...

    2018-12-08 英语学习方法
  • 记单词方法

    许多同学认为背单词是件既吃力,又往往成效不大的苦差事。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单词,可总是记不住。实际上,若能采用适当的方法,是可以缩短扩大词汇量所需时间,也能提高记忆单词的质量。针对同学们记忆单词表...

    2018-12-07 英语学习方法
  • 考研英语经验

      还是07年考研时发下的宏愿,要是考上就把自己的学习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因我这人平时是懒于上网发帖的),因为06年考时英语只得了39分(是裸考滴),07年得了67分,虽然不高,但是也还是提高了不少,所以我想我的学习经验也还应该...

    2018-12-07 英语学习方法
  • 学习英语五十年

    作者简介周珏良,安徽东至人,1916年生。1935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 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46一1947年任北京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专任讲师,1950年至今任...

    2018-12-05 英语学习方法
  • 张靓颖—坚强的“海豚公主”

    张靓颖介绍“海豚公主”—张靓颖 张靓颖(1984年10月11日-),中国女歌手,四川成都人。2005年参加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比赛,获得季军。因张靓颖在比赛中唱出高难度的海豚音,所以其支持者赋予她“海豚公主”的美誉。赛后...

    2018-12-08 英语学习方法
  • 疯狂英语成功故事五:沈尔文

    采访——从多次英语考试不及格到获得金领通行证:上海高级口译证书 沈尔文 曾和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同台。中学时代的他多次英语考试不及格,自从他开始接触疯狂英语后,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后经过两年多的...

    2018-12-08 英语学习方法
  • 章子怡—学好英语、征服好莱坞

    章子怡简介中国影星章子怡【朋友爱称】:Ziyi子怡 【身 高】:164cm【个人爱好】:哄小狗【家庭成员】:父亲是电信局干部;母亲曾是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哥哥(章子男);嫂子 【喜欢的电影】:《黑暗中的舞者》《芝加哥》【自己最大的优...

    2018-12-08 英语学习方法
  • 蔡依林—绝对经典的J式神话

    蔡依林简介亚 洲 天 后 蔡 依 林姓名:蔡依林(Jolin)生 肖:猴身 高:158cm专 长:唱歌、跳舞、钢琴、英文、指甲彩绘最爱的一本书:《傲慢与偏见》喜欢的演员:约翰屈伏塔、茱莉亚罗伯茨、尼古拉斯凯奇、汤姆克鲁斯最喜欢的歌手:麦...

    2018-12-08 英语学习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