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初—学好英语很重要
2005年,中国影坛有一个无法忽略的名字,她叫张静初。
在德国柏林,她主演的电影《孔雀》夺得第55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在威尼斯,随徐克的《七剑》出征的张静初闪亮登场,受到全球媒体的追捧;
凭借另一部影片《花腰新娘》张静初在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
在华表奖上获得最佳新人,而在金鸡奖上入围最佳女主角;在《时代周刊》的评选中,她又是新一代亚洲英雄。
张静初成长历程原来
那个“原来”的张静初外表清淡,为人低调,人称“淡雅如菊”,标准淑女形象。再往前,她是个南方口音、说话嗲嗲的福建小姑娘,16岁瞒天过海,偷偷跑到北京乐逍遥。现在站在电影的艺术殿堂回望来时,当年的奋斗是那么幸福,梦想是如此珍贵。十年一觉北京梦,醒来已非昨日人。
1996年8月20日,夏天的阳光依旧照耀,秋天的风即将显露端倪,马上就要秋高气爽了,张静初踏上北京的土地。家里有疼爱她的父母,有保护她的哥哥,还有一份可以随时接手的轻闲工作,但她想要一片自己探寻出来的天空。租住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地下室里,她啃着馒头构想未来,一副懵懂没感觉的幸福模样。等到吃馒头吃得脸蛋圆鼓鼓、眼睛挤成缝儿,张静初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这是她梦开始的地方。当然,考虑到以后兴许有机会上个镜什么的,她顺便减减肥,这才发现自己已经变幻成青春焕发的大姑娘模样。
在做上导演之前,张静初得先养活自己。妈妈为她准备好了一切,她却不好意思向家里要。朋友见张静初外形甜美,就介绍她去拍广告。课堂上她是学生,业余时间里,她则变身为电话不离手的办公室白领、长期使用某种洗发水的长发美女、只信赖某某洗衣粉的家庭主妇、为各种吃的用的、穿的戴的产品作广告。张静初特别擅长扮演年轻妈妈,眼睛笑眯眯,两个酒窝可爱地旋起来,俨然一个富有亲和力的爱心小妈妈。“我那时是广告女王,”她不无得意地说,“业务最繁忙的日子,半年就拍了50条,差不多电视里每个台都能找到我做的广告。妈妈想我了,只要打开电视看广告就行了。”
大学念到一半,张静初开始接触电视剧,在几部热门剧集中小试牛刀,现代、古装,文戏、武戏,每样都试试,一来二去在圈子里有了些名气。谁知观众刚刚认识张静初这张脸,她又消失不见了。张静初的理由是:“我拍电视剧运气不好。”作为演员,她希望细细揣摩角色,充分发挥潜质,好好锻炼演技,但快节奏的电视拍摄有时无法满足她的要求。对新人来说,在观众面前多露脸意味着更大知名度,拍电视剧无疑是一条捷径。现在回想起来,张静初应该庆幸当初的选择,因为正好是这次离开把她推向电影领域,一个真正属于她的地方,从而成就了自己。
身为家里的小幺,享受千人娇万人疼的年纪,张静初早早出来闯世界,就此养成一颗细腻又强韧的心。漂在北京的岁月里,她总是尽力完成每件事情,同时悄悄作好最坏的打算,如果付出了努力却没能达到目标,她将会有足够空间来调节自己,告诉自己:下次我可以做好。
别人问起张静初的性格,她说自己是外柔内刚型,表面看起来很温顺,其实内心涌动着一股子男人气,“我小时候可淘气了,男孩似的疯跑,喜欢什么就立刻去干,觉得没兴趣的,八匹马也拉不回来。”
后来
后来,张静初在合适的时机,遇上一个合适的人,做了一件合适的事——认识顾长卫导演,出演《孔雀》。
以前给张静初拍广告的一个朋友听说顾长卫在选演员,觉得张静初的气质和“姐姐”颇有几分相似,就把她推荐过去。精挑细选之后,顾导向她抛出橄榄枝,同时附带了几个条件:减肥,学说河南方言,练习拉手风琴。
2003年“非典”期间,《孔雀》剧组克服重重困难,在河南安阳封闭拍摄。片场上有个瘦弱的女孩子,从来不知道“休息”为何物,拍戏的时候玩儿命干,人家歇工了,她就绕片场跑步,一圈圈地没完没了。剧组人员介绍说,这是扮演“姐姐”的张静初在减肥呢,真不知道她再瘦下去,身上还能剩什么。看那个小人儿,随风就能倒。
大太阳地里,顾导看上一片麦田,架好了摄像机。张静初从田边赶来,吭哧吭哧骑辆没气的自行车,快了不行,慢了不是,反复骑了一遍又一遍。演“姐姐”很累,永远只有黯淡的装扮、压抑的行动,但张静初乐在其中。
“顾长卫是我的启蒙老师,通过《孔雀》我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一扇大门,忽然间体会到,其实人在放松的时候是最有创造力的,应该学会在镜头前放松自己,找到乐趣。”她对别人谈起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所以我觉得,直到《孔雀》,我才算真正找到了表演状态,《孔雀》对我的意义不仅是一个好机会,而且让我决定好好努力,做个好演员。”
韩愈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张静初很幸运地遇上了伯乐,顾导用《孔雀》改变了她的航线。在张静初看来,做演员有很多局限性,要被别人挑来选去,所以起初她并没有特意想过做演员。迷人的《孔雀》不同凡响,打动了张静初,并且帮她确定了最终选择。自从16岁那年来到北京,张静初第一次静下心来,欣赏着自己这个漂亮的转折点。
《孔雀》冲击柏林电影节,张静初对外封锁消息,私下细细置办服饰,要让自己好好“炫”一把。果然,孔雀开屏一片锦绣,大家不仅记住了她礼服上精工别致五彩翻飞的绣片,还嗅到了出手不凡的喜庆味道。一切就像意料之中,柏林传喜讯,《孔雀》捧奖,顾导身边的张静初笑靥如花。
一夜之间,张静初以“孔雀女”闻名业内。大家习惯性地预料,不久将有一个小巩俐,或者小章子怡脱颖而出,风光无限。一些人讨论张静初的脸蛋是否足够美丽,有人开始打量她是否符合走国际化路线,或者她的“气质很东方”,或者观察她有没有注意制造曝光率……张静初笑了笑:“除了现在我有更多的机会演戏外,我不觉得我的人生有任何改变。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地拍戏、回家休息、和以前一帮老朋友交往。生活就是生活,其实很平凡的。”
喧嚣过后,生活归于平静。“孔雀女”淡出人们视野,专心拍戏去了。听说她和不怎么大腕儿的导演合作,拍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据说她要上天山,给徐克导演当个配角……大家都说,拍电影拿奖无数,难比演电视剧一夜红遍大街小巷。不如先混个脸熟,打出知名度,再争取表演的含金量,慢慢过渡多么稳妥!
在路上
《七剑》北京首映式,杨采妮、金素妍闲庭信步走过红地毯,围观人群轰然兴奋。张静初姗姗而来,有记者在摄像区里嘀咕:和前面两位的艳光四射相比,她简直就像个小女孩嘛!张静初谦虚地微笑,与一班成名在前的主演站在台上,她含蓄地收敛着自己,不去抢别人风头。
张静初一向这样,尽量把自己弄得颜色浅一些,那可是再舒服不过了。做事低调,气质清淡,连穿衣服都懒得讲究,平常往人群里头一钻,没人把她当明星,她也乐得自在。在张静初身上,你看不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因为她把最耀眼的表现都放在了电影里。拍完《七剑》,徐克导演给了她很高评价:肯吃苦,耐得住寂寞,心理层次刻画细腻。接下来的续集当中,徐导决定为张静初增加戏份儿,扩展表演空间,因为她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演员。
拍摄《七剑》的时候,张静初的确用了很多心思。影片里“刘郁芳”这个角色没有打戏,但经历了剧烈起伏的心理变化,需要张静初下一番功夫去表现。她几乎从来不出去玩儿,乖乖地待在片场,闲下来就静静地琢磨演戏,这种踏实淡定的专业态度令同事很欣赏,徐导把她经常挂在嘴边讲给别人听。
在天山上拍《七剑》,剧组要和暴风雪作战,每逢张静初不用开工,她常常跑到现场去找块石头坐下,不声不响地看着大家表演,跟旁边的同事聊聊天。乖巧宁静的张静初给很多人留下了好印象,大家把她当成小妹妹,只有甄子丹跟她有笔“账”要算。事情源于张静初的一句额外关心的话。甄子丹功夫在身,偏偏不会骑马,现学现卖的本事多少不太稳定,于是张静初开玩笑说,“喂,你可当心从马上掉下来啊!”大侠“楚昭南”战战兢兢上了马,没过5分钟果然被言中了。这边张静初见状哈哈大笑拔腿就跑,后面甄子丹冲她叫委屈:你这个乌鸦嘴!
继《孔雀》之后,参演商业大片《七剑》有效增强了张静初的知名度,但令她得到行家认可的则是《花腰新娘》,彝族新娘子“凤美”让她大秀演技,并且饱尝颠覆形象之苦。张静初必须亲自完成几场舞龙戏,举起几十斤重的龙头玩儿花样,她手上起了老茧,老茧又磨破了,流着血。做这一趟新娘,她不仅学会了舞龙,还长了各种本事:倒挂房梁、贴墙倒立、扒火车,兴致上来,她可以甩嗓子给你来段“海菜腔”。
吃苦似乎成了张静初演戏的必修课,而为了拓宽戏路,她乐于尝试一些新鲜角色,从未把吃苦放在心上。“我不想因为《孔雀》而被定型成文艺片演员,因此什么类型的电影我都想尝试,一个女演员永远只是一种表情会让人生厌。”有些让人意外地,张静初接拍了小成本惊悚片《七夜》,用阴森森的眼神去吓人;今年年底,她和范伟主演的电影《芳香之旅》即将上映,她从10几岁演到50岁,完成了一次空前规模的个人秀;10月份,外国电影《玉战士》等她加盟,芬兰导演期待把她打造成动作高手。
张静初赶上了好时代,中国电影广泛走向世界,在这个开放的环境里,她把握时机稳步前进。演戏的时候张静初踏踏实实沉静如水,走上大舞台,她懂得怎样炫出最明艳的光彩。中西结合,古典融合时尚,简单不失优美,张静初细心打点自己,凭借一袭华美的“梦回盛唐”成为威尼斯电影节上的最抢镜女明星,外国记者称她为本届红地毯女王,衬托着她逐渐打响的国际声望。
从电影节归来,张静初再次经历了一夜成名,而且这次火得更厉害,她以某种时代象征的姿态惊动了各方媒体。频繁出席活动,接受采访,登上头版头条,张静初越来越接近于当初人们设定的小章子怡形象。接受本刊采访时她坦白道,其实现在心里很浮,她希望马上脱身去拍戏,从浮华的感觉中突围出来,做回演员的本分。
做明星难,当红明星逃离关注是难上加难。在五光十色的演艺圈里,人们非常喜欢提及爱情这个超级调料。对于那些从未传出过绯闻的演员,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不是他(她)还不够红,就是他(她)行事足够谨慎。张静初红了,绯闻却没有跟着来。面对大家种种旁敲侧击的探询,她一概回答:“我一个人待着蛮舒服的,另外常年拍戏,也实在没有时间谈感情。看缘分吧,缘分到了就迎接它。”
没有绯闻,没有喧闹,清清淡淡过日子,安安静静演好戏,张静初朝心目中的黄金时期努力。她认为30岁是女演员最有魅力的时候,她能充分表现出丰富、淡定和从容的气质,也能演到最丰富最过瘾的角色。
“生命的过程不在于得到而在于经历,我很庆幸还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去迎接属于自己的30岁。”张静初说。
张静初想法不一般:学好英语很重要
从《孔雀》开始,张静初连续在《七剑》、《门徒》、《尖峰时刻3》和《拉贝日记》等多部重头电影中担任重要角色,已经成为国内一线女星。能够走上如此顺畅的星路,张静初总结说:学习英语不仅仅对于白领找工作很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影视圈内谁多掌握一门语言,谁就能够走得更远。
“中戏”毕业后,张静初的同学们都在四处拜访导演或者打听哪里有剧组还需要演员,而她却在北京新东方苦学英语。如今,张静初已经跻身国内一线明星行列,除了刻苦之外,英语帮了她的大忙。曾有媒体这样形容张静初的成功:《七剑》在新疆拍摄时,记者还因为无料可问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姑娘面面相觑。很快她居然在柏林电影节的红地毯上走了一遭,媒体用飞快闪烁的镜头兴奋地说——在章子怡之后,《孔雀》奉献了又一个具有国际明星潜质的女孩。流利的英语使张静初接受任何国外媒体的采访都不需要翻译。
张静初在拍完《孔雀》后,便一头扎进了英语学校,灰头土脸地恶补了一阵口语,期间她推掉了所有的片约和不必要的应酬,和一帮同学住进了郊外的集体宿舍,重新过起了寄宿制的校园生活。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我总觉得自己不可能一辈子做演员,所以要多学点东西,以后干别的也能用得上。尽管现在看,好像我推掉片约,去学英语有点可笑,但我想以后一定会有用的,就像我之前会打乒乓球,正好就在《孔雀》里用到了。我是个很有危机感的人,如果不做点什么,不学点什么,我总怕自己会被淘汰。也许现在我学的东西好像和工作没关系,但凡事总有因果,我想既然自己做了,最终是会得到回报的!”
生活中的张静初安安静静,读书、看碟、听音乐,学英语,简约而朴素。很多人都感觉英语背单词枯燥、效果不明显而放弃它,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张静初却坚持了下来。无论这个地方多嘈杂或多寂静,她都能旁若无人地徜徉在自己的世界里。
她的话很实际:“不仅是演员,应该说任何人要想长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否则一定会遭遇逆水行舟的困境。比如学英语,也许现在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并不多见,可也许五年、十年后,会说的人满大街都是,到时候就来不及了。”平时她很喜欢看英文电影,并有意模仿喜欢的演员的经典台词,然后在洗澡的时候对着镜子惟妙惟肖地说着。她很陶醉于这种模仿,同时想象着自己有朝一日操着流利的英文像他们一样表演……
说到大家对她勤奋好学的称赞,她连忙摆手说,可千万别这么说,只是觉得很幸运的做了这个职业,因为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电影,看小说。其实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娱乐活动,而到我这成了正业了,你说我多走运。比如说我最喜欢的生活就是窗外寒风呼啸,凄风苦雨,而我拉上窗帘,点上台灯,在桌上摆上一杯热茶和一堆零食,看几张好碟,多温暖啊。而问起她有没有为今年即将来到的大红大紫做准备时,张静初说:“我并没想过非得要成为明星,因为这是我不能掌控的。而我能决定的就是努力的做一个好演员吧,因为人的生命很短暂,尽量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有意义,不要为一些自己不能左右的事情所困扰。
2005年柏林电影节,继巩俐、章子怡后第三个走上国际影坛的中国内地电影女明星张静初除了预备下三套礼服备战,还展示了一件秘密武器———发挥自己苦练多时的流利英语来展现其国际化作风。第一次参加国际影展,静初流利的英语更是让外国记者暗暗佩服,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她是第一次踏上柏林的土地。初次接受英文采访的静初,让随行翻译“分身有术”,只听了一场她的采访,就“理直气壮”地奔赴其他采访厅“照顾”其他演员了。
威尼斯电影节上,张静初小小地展示了一次英语口语,流利程度让人感到有点惊艳。
2006好莱坞中国电影节隆重开幕,中国电影代表团由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带队,成龙、吕丽萍、孙海英、曾志伟、张静初等中国电影明星到场。张静初是开幕式上惟一用英文致词的明星,虽不是非常地道和流利,但字正腔圆、表达准确,观众颇为欣赏。记者在场下问她是否像章子怡那样专门请人辅导过,她说没有,只是大学里一直学,加上考研,没中断过。
第31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开幕,上届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得主、中国女演员张静初应邀出任评委。张静初在开幕式上“秀”了一回英语。她不仅用英语与埃及电影界名流寒暄,还用英语接受了阿拉伯广播电视台的采访,表现得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很有信心。她表示,由于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中国,外国制片人在选择亚裔演员时会更多考虑中国演员,中国演员需要不断提高外语水平,以便与国际电影人合作。
学英语,在好莱坞当“留学生”
张静初参演《尖峰时刻3》,在好莱坞拍了半年。这半年时间除了剧组给她配了一个临时的助手外,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她一个人做,吃穿住行,完全体验好莱坞生活。这半年来她首先是去考了驾照,其次是学“带洛杉矶口音的英语”。
凭借在大学打下的扎实功底,开口说英语对于张静初来说不是问题,不过用英语演戏,这还是第一次,“说话和表演是两回事,因为表演要用语言去传达情感,对我来说还是个挑战。”由于在《尖峰时刻3》中,张静初扮演的是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女孩,导演不仅要求她的英语流利,还要有那么点洛杉矶味儿。为此,从签约开始,剧组就给张静初安排了一个有二十多年教龄的方言老师杰西卡——除了《艺伎回忆录》里的章子怡,杰西卡还给汤姆-汉克斯等许多美国本土大明星矫正过发音,可以说是好莱坞最著名的语言老师。
“每天都要对台词,感觉好像又回到了中戏上台词课的时候。”张静初回忆说,那时她人还没有到美国,就已经接到杰西卡的电话,进行电话对话练习,等到她去了洛杉矶,每周要有一到两次课程,来系统地矫正和规范发音,即使影片开始拍摄后,杰西卡也会在片场跟班,随时帮她纠正。为了练连读和发音,张静初说自己练到舌头发麻。
好歹这些辛苦都没白费,等到影片拍完的时候,她已经能开口讲一口流利的“洛杉矶音”英语,张静初笑着说:“到最后,很多人都以为我就是在那儿上大学的华裔女孩。”艰苦的努力是有效果的,电影出来后,就连美国的观众都感觉,张静初是个就在他们身边的邻家女孩。
除了这些,张静初感受最深的是,要在美国吃得好,就得自己做饭。当初在欧洲拍过《玉战士》的她作了一个对比,那就是美国的食品比欧洲的食品更容易发胖,而且不好吃。在国内从不下厨的她,经过半年的锻炼已经能烧几个拿手菜,特别是煲汤,最拿手的是茶树菇煲老鸭汤。
半年好莱坞生活的核心当然是拍戏,张静初说,那里的拍摄现场就像一个大工厂似的。但她感觉,在那里拍戏其实很呆板,不像内地和香港那样灵活机动,有些戏完 全没有必要,但还是要拍很多遍,有时就是备用的。比如有一场是成龙的戏,镜头只是带到她一个哭泣的背影,但她还是被来回拍了二三十遍。在国内拍戏最大一个成本就是胶片,而在好莱坞胶片是不计入成本的。
学表演:坐飞机去看音乐剧
在美国待了半年,除了拍《尖峰时刻3》,张静初最大的收获是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看话剧和电影,“在国内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看演出,即使有时间,好像也没那个心情。”张静初说在美国的时候,各种画展艺术展层出不穷,电影也非常多,她常常和新认识的朋友一起去观摩学习。有一次兴起甚至买了张机票专门跑到纽约去看音乐剧。“我是在洛杉矶看的《通天塔》首映,看完之后回到家,还和我在美国认识的朋友煲电话粥,讨论里面的角色和剧情。”
问她有没有把学到的心得用到《尖峰时刻3》的表演当中,张静初笑笑说:“这个角色对我可不难,清纯的大学生性格远没我以前的角色那么复杂,唯一的问题是剧组实在是太奢侈了,导演每个镜头都要拍二三十遍。”张静初说,有时候并不是表演有问题,而是导演希望有多一些的机位镜头选择。这可苦了演员,记得有场戏镜头里只拍到她一个哭泣的背影,张静初却不得不陪着从早上7点哭到晚上11点。
学社交:敏感问题就装不懂
对于在好莱坞打拼的演员来说,成为一名社交动物几乎是必备的生存技能。不过张静初却很少愿意主动出门,连那种电影的酒会都很少出席。低调归低调,轮到走红毯的时候,还是要适当高调一把。对于出席电影首映的红毯环节,她觉得适当的分寸感最重要,“我最后挑了PORTS1961的一件小礼服,因为我觉得这种场合不必穿得像电影节红毯那么隆重正式,但又要足够抢眼,这件小礼服比较青春可爱,和我片中的学生气质也很吻合。”
在红毯上应对媒体的提问则是对明星的另一种考验,美国电影首映礼的红毯远不像欧洲电影节那么正式,一边走一边就有记者拉着明星提问,“现场总是有些乱糟糟的,所有的主演在一起,你根本不知道记者是在问谁,而且来的记者不一定都是专业的电影媒体,他们的提问很可能是和电影无关,甚至是‘中国有没有恐怖分子’这种敏感的政治问题。”张静初后来也想了个办法,碰到这种情况就装作没听懂,对方实在纠缠就让他再说一遍问题,“这样我就可以多一点时间,来组织语言,给出合适得体的回答了。”
在首映式的红毯仪式上,张静初还遇上了一个“难题”。看惯中国功夫片的美国记者,听说张静初在片中也有武打镜头,就要求她在红毯上和其他演员来两个对打镜头,张静初灵机一动,一句“导演不在,我可不敢随便打啊”,竟然让她蒙混过关了。
本文地址:http://www.dioenglish.com/writing/method/43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