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别把英语当知识来学
1984年获北京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学士学位,后留校任英语系助教,讲师。1987-1988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1990年自费赴美留学。1993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94年进入美国著名“贝尔传讯研究所”工作,任软件工程师,曾获“贝尔传讯研究所”。1995年部门“成就奖”。
给人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1、他的幽默能力,他的演讲从始至终笑声不断,并且他的幽默绝对不是低级趣味的那种,听他的演讲是完全可以在愉悦中学到知识,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
2、他的阅读能力,根据俞敏洪老师的说法,王强老师的藏书达至少五万多册。即使每本书平均成本人民币二十块,王强老师的书本费用就是一百多万。所有领导者都是阅读者,王老师也不例外。
3、学习英语主要是学习老外的思维能力。太对了,两个中国人如果两人的思维和知识面不同,肯定也没有太多的渴望交流很长时间,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有时面对一个陌生人或者差距太大的人,根本无法交流,原因不是我们不会讲普通话,而是两人的思维不同。
1996年10月回国,加入北京新东方学校创业团队,先后设计并启动了新东方学校的英语基础培训课程、实用英语学院课程以及计算机培训课程。先后担任过北京新东方学校主管教学与培训的常务副校长、新东方教育集团产业副总裁及董事长。2000年10月号的美国《时代》(TIME)周刊亚洲专刊专文介绍了该课程的盛况和影响力。
王强先生深厚的教学功力和精深的英文造诣把口语培训推到了艺术的化境。同年,香港凤凰卫视台“名人面对面”主持人许戈辉进行了专题采访,被许戈辉誉为“新东方明星教师中的明星”。2001年4月香港有线电视台进行了课上现场英文采访。2001年5月,韩国国家电视台进行了英文采访。
王强先生在中国首创的“美语思维法”在打破英文学习方法的泡沫,改变陈旧的无效的传统培训方式从而帮助中国学生迅速有效地提高英文表达力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中国英语口语培训界“实力派大师”的殊荣。
2001年由王强先生在新东方领衔主讲的“高级口译班”获得了学员的空前欢迎。大家众口称赞王强先生以其精湛有效的方法为希望短期内攻破口译技巧的学员指点了迷津,揭示了口译的规律,并迅速获得了英汉对译的实战能力。
此外,王强先生对英语语音、中英语言对比、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历史以及其它语言技能方面均有突出的理论建树。2001年8月,中央电视台第九套“对话”(Dialogue)节目两次就王强先生的方法进行了英文采访。王强先生完美地道的英语和独特新颖的观点征服了电视机前的观众。2002年王强先生在北京电视台留学ABC栏目中主持双语节目《FROM WORD TO THE WORLD》(从单词走向世界)。该节目极富趣味性地探讨了英语常用表达法背后的文化渊源、进解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实用,在全国30几个电视频道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认为这一节目是目前英语学习节目中视角新颖、功力深厚、独具匠心的力作。
2003年起,王强先生把自己在英语学习各个领域的教学心得进行系统的总结,以使各个层次的英语学习者能有机会领略一代口语大师的超一流的教学风范、无懈可击的英语实力和快速有效的英语学习法,在较短时间内真正突破英语交流的障碍,能够准确、流畅、地道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至于英语,仅是交流工具而已,但一直以来,我们却把它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以至于学了十几年,却不能开口交流。
个人认为,对于英语,只要掌握以下六大技能,即可把握英语的核心:
第一,用英文界定事物的技能。
界定事物是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我们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却没有强调过这一点。我们的英语课本经常有这样的问题:This is a glass? Where is the book? 而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如:What is a book? What is a glass?其实,当中国人说英语卡壳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是你想告诉别人这是什么但却不知道怎么来界定它。
谁都可以轻易地做出描述:Where is the book? It's on the table . It's on the desk.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界定“书是什么”,所以学英文时要有意识地多问自己“是什么”,然后想方设法回答。
第二,用英文进行解释的技能,也就是能够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意思。
我们用母语可以自如地交流,原因是当我们说一件事卡壳的时候,我们总能找到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而用英文交流时,如果对方对我们所说的不太清楚时,我们就没办法换种方式再说了。
其实,只要表达同一意思,使用哪些单词或句法没有太大关系。这就引出一个背单词的问题。许多人只是照着单词表很机械地背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并没有把单词学活并用起来。其实记单词应该是这样的,记一个单词,还要能同时说出一到两个它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这才叫记住了。
第三,用英文描述事物的技能。
描述事物大致可以分为按时间顺序描述和按空间顺序描述。从时间上来说,美国人习惯“开门见山”:从自我出发,描述时总是把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先点出来,然后是次重要的,他不考虑这个东西在时间上按什么顺序发生。而中国人则习惯“按部就班”地描述事物,强调压轴,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这样一来,按中国人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给美国人描述东西,美国人很快就失去兴趣了,因为他难以确定这一描述中的重点。
从空间上来说,美国人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的,而中国人通常是远远地走来,一步步贴近自我。理解了这些差异,对于英文语法结构的组织就能够游刃有余了,说起来也才像美国式的英文。
第四,自如使用习惯用语的技能。
习语是一种语言具备某一国家或地区风格的重要因素。通俗地说,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通过学习美式英文中的习语,可以深入了解美国文化;而如果能在适当的场合加以运用的话,能让你的口语听起来十分地道。因此,积累相当数量的有效的习语是非常重要的。习语可以通过看美国电影来习得。
第五,英文猜测能力,即与对方交流时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测对方的意思的能力。
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中,大家一致反映听、说最难。因为这时候的内容一现即逝,无法慢慢推敲研究。所以猜测能力就尤为重要了。培养良好的猜测能力,需要不断地磨练。比如,可以每天选一段带有一些生词的阅读材料,快速浏览,迅速得出其大体的意思。
第六,养成良好的汉语、英语的双语转换习惯。
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用英文交流时要远离汉语思维。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个人的母语是怎么也无法忘记的。语言都是有其共性的,比如汉语和英语的主谓结构就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定语、状语的位置,汉语的定语都在所要修饰的词之前,英语则将最重要的定语放在所要修饰的词前,其余的都在该词后。
因此,学英语时不要认为自己是在学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而产生无力感,也不要总认为自己的英文程度没有达到能表达现有的汉语水平的程度而不敢开口。其实,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所掌握的英语词汇都足以表达目前的生活和思想了,关键在于,不要一开始就想对应的英文怎么说,而是降低自己的汉语水平:先拆解汉语,直到拆解成最小单位,这样,在每个词的意思都确定以后,然后才想英语中对应的东西。事实上,把汉语拆成最小单位的时候,英语已经在那儿等着了。
比如,把“我们不是近亲结婚”翻译成英语,看起来似乎很难。现在不管英语怎么说,先拆解汉语。“我们”到底指什么?如果说话的主体是女性的话,她一定会说“my husband and I”。如果是男性的话,他一定会说“my wife and I”。当把“我们”拆解成“my husband and I”或“my wife and I”时,你会发现“结婚”这个概念也表达出来了,因为你不可能称任何一个陌生的男人为“husband”,也不会叫一个陌生的女人为“wife”。接下来“不是近亲”可译为“are not something”,而“亲属”为“relatives”,“近”为“close”,这样整句话变成地道的美语原来就是“My husband and I are not close relatives”。
在他的博客上说到英语有以下几点最重要:
1、怎样才能告别“哑巴英语”,而让自己的英语达到能够进行“交流”的水平呢?
首先,让我们廓清一个重要的观念。很多人都对中国英语教学现状表示不满,原因是中国的英语教学培养出的是一种“哑巴”英语。我曾对学生说,中国人要是真能发明出一种“哑巴英语教学法”,即学完英语后什么都不会说了,那就太厉害了,因为学了半天最后什么都不会说,那简直就是一种奇迹。我个人认为中国人学到的并非是一种“哑巴英语”。
不错,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学了若干年后,等到真正要开口说话时却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达意的话来。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人把对英语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放在了同一高度上,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知识掌握,而不是当成技能培训。这让我想起庄子说的那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的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但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才会派上用场。
所以说,中国人学英语必须把语言和交流分开思考。换句话说,学习全部语言不是目的。语言浩瀚无际,花一辈子时间也是学不完的。但人在日常交流中所能使用到的那部分语言,不过是语言中的沧海一粟。如果把大量的精力只花在语言学习上,试图去征服语言的海洋,那我们就把大量的精力浪费了。而学到的东西大多是在交流中用不到的,或者说需要用的还没有学到手。
所以要学会从语言的汪洋里舀起一瓢能解渴的水,而且要学会舀起哪一瓢,这两点至关重要。如果从你舀的那瓢水中能看到交流的大海,那就对了。连钱钟书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宣称他的大作《管锥编》,也就是这个道理。他通过“管”、“锥”看到了整个世界。
2、语言和交流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语言为表达意义提供了基本的“板块”,但它并不等于交流本身。学语言不是终极目的,因为语言并不是确定“意义”的惟一场所。也就是说,不要错误地以为:我知道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在交流中就能运用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语言层面上,我们只是对词义进行了大范围内的界定,但意义的真正理解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我说,所谓的“哑巴英语”其实是指学生学了很多的英语知识,认为每一个词或短语对应着惟一一个意思,而忽略了在实际交流中意义是变化无穷的,它会涉及到感情、涉及到情景等多种因素。当需要用同一个词来表达不同的意义时,就不会表达了,因此当然也就说不出来了,这就是所谓“哑巴英语”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
这就像一部交响曲写出来,不同的指挥家指挥定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和效果。因为音乐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语言是一样的,它是一种在时间中实现的东西,它是流动的,飘忽不定的。语言就是乐谱,而交流是指挥下的现场演奏,关键是看现场指挥怎样去阐释乐谱。
3、为什么说只有熟悉并掌握了“英语思维方式”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呢?
具体来说,交流的全过程由说者(speaker)和听者(listener)这两个因素决定。彼此要想准确无误地理解对方,其中关键是两个人在使用语言刹那间的思维过程或逻辑思维结构是否接近。
举个通讯的例子:大家使用的符码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截获敌方的电报?因为敌方把电报符码重新定义了。同样的符码对我方来说是一个意思,对敌方来说却是另外一个意思。如果不能接近敌方的思维方式,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敌方符码真正的意思,所以说我们要去破解它。但我们破解的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破解符号后面的“思维方式”,即依某种方式确定的“意义”。
4、究竟“说什么”(what to say),“怎么说”(how to say it)能使我们同native English speakers之间的交流明白晓畅。
这才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而不是我们中国人之间怎样用英语交流能懂,因为我们只要学会了英、美人之间交流的思维方式,我们肯定能把英语口语练好,和他们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所以说,我们要想“掌握”英语,别无选择,那就是一定要学会去read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mind。只要我们掌握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肯定也就真正掌握了英语。
关于双语教育:避免误入歧途
许多家长都很关心这样的问题,孩子几岁起学英语比较好?双语教育有无必要?学英式英语好还是学美式英语好?等等。王强认为,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语言技能,让孩子的表达更丰富,本应是一个东西、用中英两个文本来表达的,但现在许多人关于“双语”的理解走入两个东西、两个文本,各行一套的误区。
孩子学英语,兴趣最为重要,因此家长选择培训班时要考查其风格是否活泼,老师的教学是否是互动式的,能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否则灌输式地教孩子几个单词是毫无意义的。家长也可适当选些英文原版动画片给孩子看。
王强认为,语法是语言规律的总结,了解语法有助于迅速了解语言的概貌,因此对于成年人学英语有好处,但对于初中以下的青少年,还是不涉及语法为妙。
至于学英式英语好还是学美式英语好,王强认为,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没有太大区分的必要。必要的是,专注于一种语言风格,让其纯正、地道。
主持人: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英语的高手GRE考到2000分以上,一旦开口说话,只能瞪大双眼,嘴里结结巴巴蹦出三两个单词,很多人从小学到中学一说英语就会脸红心跳,这个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今天美语思维学习法创始人王强老师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大家讨论美语口语学习的方法,王强老师,欢迎你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
王强老师:你们好!
主持人:王老师,你作为一位著名的英语口语教学专家,你教的美国口语课美语思维,很受学生的欢迎,首先我想请问你,你的美国口语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王强老师:我澄清一下,我现在不在新东方担任教学培训的副校长,只是担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现在退出了王强口语。我教学的理念,非常简单,我始终认为中国同学里“哑巴高手”最大症结是花了最大的精力和时间,他们只完成了语言层面的学习。外语之所以叫外,是陌生的意思,说陌生是在和汉语相比较,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我们不同,或者说有很大差异。
因此,学一门外语如果不能从了解对手的思维方式着眼,那么这个外语永远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我的教学理念叫用美语来思维的意思,就是让英语学习者站在英语学习的制高点,从一开始就把握进入英语学习的最佳状态,这就是我核心的教学理念。
主持人:你的观点很新颖。
王强老师:我96年就在新东方倡导这个观点。
主持人:能否解释一下语言表层和思维深层是什么意思?
王强老师:首先大家学语言的目的就是两个字,汉字是“交流”,往往我们中国同学把语言学习的手段和目的混为一谈。他们认为我学英语掌握所有语言最基本的元素就足够了,实际上语言只是为交流打下一定的基础,是交流赖以传送的一套符号、系统而已。思维方式事实上才是使这些语言真正变得有生命的场所。
比如说“某个地方”这个词,老外可以用它代表厕所的意思,和我们传统意义上学的正而八经的英文是两个意思,劳驾,对不起,厕所在哪里,我想去厕所。如果不幸地用到“某个地方”这个词,中国同学认为他是去某地方,换句话说在老外听的就是随地大小便的意思,这样的话,这个交流只是完成了语言层次的交流,也就是说你只是从书本上的英文、字典上的意思,找到了对应的汉语意思,然后把它传译过去。但是真正讲这个话的时候,对方想什么,我们不知道。这是中国“哑巴高手”最关键的所在。
主持人:中西方习惯用法的区别?
王强老师:这还不是习惯用法,之所以我们觉得掌握英语比较费劲,或者我们学了那么多年英文还不能够顺畅表达,是因为我们平常的思维方式和讲英文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有区别。举个例子,我们设想如果英语和汉语的重大区别,就在于词汇层次,比如说“苹果”,在这个层面上只是发音不同,拼写不同而已,学英语的方法再简单不过了,我出一个英汉对照表,大家全部背下来,你就可以脱口而出,大家觉得这样不行,怎么回事儿,显然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缺乏该如何理解讲英文的方式?
网友:中国学生学口语最大的障碍在什么地方?
王强老师:我觉得应该练习先把你要表达的思想哪怕先用汉语梳理的非常清楚,然后再把你学过的英文的素材,用你学到的哪些表达法梳理一遍,看是不是有能力表达你的汉语思想,如果这两个能够合二为一,我想这时候你再就可以脱口而出了。
中国人练口语进入了一个误区,事先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似乎胸有成竹,然后把学到的英文脱口而出,结果语言超越了思维,思想内容跟不上,中国同学练口语最大的瓶颈应该向准备讲演的方法,事先把要表达的东西哪怕非常简洁在纸上写出来,这是我表达的意思,然后你再用英文说这之前先做一个基本功,把英文的一些词语列出来对等一下,然后看这张纸,接着把它变成完整的句子,再找到句子之间相连的词,这样出来就能有的放矢,这样越练越自信,最终突破这个瓶颈。
网友:王老师,你最初在学英语的时候是不是也遇到过困难,有什么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王强老师:我当时觉得比较幸运,当时市面没有任何方法,没有任何东西,就是一本教材,在没有方法的前提下,滥熟之后悟道了语感。我当时用了英式英语的教材,灵格风,记得我大学两年级没干别的事,就是从口语角度来说天天读这个东西。不一定是朗读,默读也好,细读也好,半背半读也好。我把这套教材弄得滚瓜烂熟,每当我熟悉一页之后就彻底把这页撕掉,等到我花两年时间把这套200页教材撒得精光的时候,忽然发现我脑子里完全就拥有了这本书,而且打乱之后还是拥有,我已经把一本死书变成了活的东西。从此我可以调动任何句子,让它们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尽快为我服务,所以我觉得当时我倒没有太大的困惑,反正没有太大的反对,也不求捷径,最后觉得学到很多东西。
主持人:在你学英语的时候,读和背对你学英语起到很大的作用?
王强老师:我反对背,我反而觉得读多了会记住的,很多中国同学为了背而背,这是浪费时间的做法,任何东西见了十遍,我让你记不住,你还很难呢。如果一个你每次都见一遍,让你死死记住,也很难。所以,我觉得很多中国同学难也就难在他们拿到一本教材或者拿到一本很好的书籍,很少有人能专心致志把这套书籍吃的滚瓜烂熟,所以在学英语的时候,如果过于追求新奇的东西,反而是一个误区,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网友:王老师,你好,你是否觉得在英语口语的学习中,与native speaker一起练习是否有必要?
王强老师:某种程度有必要,你跟native speaker来说,你能够保证它的语音、语调、语流,你非常适应了。但是我觉得问题在于native speaker跟你交流的时候,它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是非常和谐的,已经印在你的胸中。我们作为native speaker,顶多熟悉我们现在学到的一些英文句子,但是能不能让这些英文句子服服贴贴、非常地道,非常到位为我们表达思想服务,就很难说。不是用英语来表达我们思想来说,在这个时候和native speaker交谈往往会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尤其当我们要谈论一个陌生的话题时,会逐渐远离用英文表达自己思想的境界。在跟native speaker交谈之前,按照他们的思想方式,先把今天谈话的内容梳理一遍,然后到现场再进行交流,这样更有效。
我补充一下,native speaker的问题是他们不理解中国为什么这样,在于他们的表达为什么不能够到位,他不太清楚这一点,除非你脑子里非常清楚他们的思维方式。这个时候需要这个东西,下一步需要那个东西,最后应该说这个东西,这些烂熟于心中,你面对老外才能达到你所期待的效果。
网友:我是你的学生,听了你的报告,在说英语的过程中,总得考虑用语是不是准确,这样肯定会影响流利度。是保证流利度重要还是用词准确重要?
王强老师: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交流的所有内容就是表达你的思想。我们学英语要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是最终目的,因此准确无疑是你现在练英文的最重要目标,也就是第一要求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能够非常准确地表达哪怕是不连贯的思想,远远比你特别外在好象似乎流畅不准确表达你的思想所达到的目的更有价值。如果把流畅性和准确性列一个孰前孰后的问题,我一定选择准确、精确,大家千万不要为了速度追老外,然后忘掉你需要准确表达你的思想,这是相当糟糕的一个练习盲人。像一个人一样,首先肉体长的丰满,穿衣服才好看,如果瘦骨嶙峋穿衣服肯定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效果。追求准确!
网友:王老师,一天花多少时间在英语口语的练习上才能有一定的提高和掌握?
王强老师:不要把一天时间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最好早、中、晚分别花点时间。人记忆东西有一个时间段,有的是暂时记忆,像计算机一样,临时储存,所有在硬盘上的东西,那是长期的记忆力,人不断把这个时间段分的越多越好。分早、中、晚非常好,这样的话从记忆来说达到目的,从记忆可以达到很深的印记,一天要有三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15分钟太短了。
网友:我学了好多年,觉得听力可以,就是开不了口,平时买了很多的学习软件练了,但是总是觉得单词、句子不连贯。怎么样培养出比较和的语感?
王强老师:所谓语感,如果听力已经很熟练了,实际上应该把听力首先熟练的内容当做假装是他自己脑子里要表达的思想。先把这个熟悉的东西面对墙或者面对一个真正的人来把它倾诉出来,因为这些熟悉的东西是不容易犯错误的,对一个熟悉的东西有非常深刻记忆的。这样的话,掏出来了之后,他就会觉得我这些内容表达的怎么样,听力已经很熟,意义也非常理解了。他把这些非常熟悉的意义又理解的东西,倾诉出来,这是一个第一次最好的练习。这个东西熟悉过了以后,再试图表达自己还没有熟悉的东西,比较陌生的东西,这样的话,我觉得两步加在一起,逐渐让你进入用英语表达的感觉。
所谓语感,你听过了以后,再说出来非常接近它,语言的感觉,模拟的一种东西。像描红一样,像我们练一个字帖一样,底下放一个临贴,听力如果熟了,慢慢重复,慢慢撤贴,把这个贴放在眼前,照着来,终于有一天把这个字拿走。我们按照记忆中的印象把它写出来,这是三个境界,学口语也需要这三个阶段。
网友:非常欣赏王老师的博学,你都喜欢看哪方面的书籍,你怎样好好消化各方面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特色的?
王强老师:我的书籍除了化学、物理这样的特别专业的理科的书不爱读以外,凡是科学、哲学,包括神学、文学、政治、历史、地理、地图,我都爱读。这些东西为什么能够零散读,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我始终有一个看法。这世界上所有门类的科学也好、文学也好、哲学、历史也好,他们不过是用自己特有的语言来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同一个东西。
在我看来,文学关注的东西和科学关注的东西、历史关注的东西,其实都是人类最永恒的价值,或者人类永恒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所有的东西都像小河汇集成一个大海,只是支流而已。如果读书有一个终极的目的,是对人类感兴趣,对生命感兴趣,对生活感兴趣,对世界感兴趣,所有的知识汇集在一起,都是帮你在这方面面临的困惑。
在这个地方,所谓博学实际上指你好奇,你想知道从这个角度我怎么切近这个问题,这个角度你理解了以后,你从那个角度看看这个问题。这是我阅读大量书籍的基本心态,怎么样把所有的书不是读死了,不是读成书呆子,而是变成对自己有益,对自己人生有益,对自己梦想有益。最关键一点,每当读书的时候,把你和书放在完全平等的位置上探讨,在书籍面前,我不认为有更高级的灵魂,只能有更伟大的灵魂,但不一定比我高级在哪里,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这样。
当你有了这个定位,任何一本书你跟它平等对话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这个思想你没有思考过、没有发现过它自然而然进入你的灵魂,逐渐变成一种营养。读书我始终认为和我们吃饭没有什么区别,有些书的内容,我们必须排泄掉,但是留下来一定是有营养的,而人就是在积攒营养,不断排泄掉与你无关,甚至是非常庸俗的东西之后,剩下来就是读书的最精华的东西,有一个过滤的东西,养成这个习惯之后你就沉浸在读书里面,而且书反过来为你人生起到很好的指引。
网友:看原声电影对学习英语有没有帮助?
王强老师:当然首先要看哪儿的电影了,不能是印度的电影。英文的原生电影应该有帮助,当年写生活艺术的林语堂,他曾经在二三十年代,倡导学英语没有别的办法,就是看美国电影。但是我要说一下,看电影并不意味着直接就是拿一个片子放下来,和我们实际上意义上看电影不一样,这个看电影是学习怎么样来理解这个电影。
因此看电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看电影必须分成精看和泛看两个阶段,一开始一定要关注一部片子,哪怕三个月只看这一部片子,要看到什么程度,每一句台词都看出来,不是从字幕上看出来。如果有字幕,把字幕遮住,一定要听出来,并且写出来。写到一个小冠词“a”的发音都定的非常清晰,你三个月听这一部,这一部反过来接着听第二部。只有经过这样的阶段,最后完全彻底作为欣赏和学习交互的看,这三个层次如果要做对了,看电影学英文才进入了境界。否则的话,英文还没有学,上来就看一部电影,这是看不懂,这样你对自信、对英文有一个问号,这就要命了。要精看然后再细看。
网友:小孩子的英语怎么教?小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英语最好?
王强老师:小孩子严格来说,当你怀孕的时候就可以学,我们现在不仅有科学的论证,而且有实践。比如我的孩子,当然他在美国出生长大,我从他很小的时候就教他汉语,保证他双语。小孩子吸收能力非常强,小孩子一定要强迫他从听和说这两方面,如果不能说的话,一定要从听开始强迫他。也就是说切记他应该像我们成年人从语法、背单词开始,上来让他听片子,当然片子要找适合儿童的片子,找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反复让他听,然后告诫他这没有什么文本。听多了以后,把听的东西用嘴说出来。
从这两个方面强行要求孩子,他第一个不觉得有负担,他不需要牢记什么东西,不知道这个单词里面有一个T还是两个T,会产生兴趣,小孩子学英语最关键的就是要激发他的兴趣。第二个东西,选材让他听和说一定是他特别感兴趣的,如果小孩子对大自然感兴趣,你的片子最好与大自然有关系,反复听就可以了,他对于风筝手工艺品感兴趣,你找一些材料来听这个,不要听他不感兴趣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青年、小孩子来说。
网友:王老师,口语练习有什么好办法,除了听磁带,看原版电影,请你给一些建议?
王强老师:真正口语练习要用嘴来练习。我的意思刚才已经谈到过了,口语练习最有效的办法,把你现在学到的英文梳理一下。你的程度达到哪儿?哪些是你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法?对这些东西了如指掌。你在每天选择一个你要谈的东西,也就是说你要传递一个信息,这个信息你怎么传递呢?像你讲演一样,先把大纲列出来,把点写出来以后,你琢磨琢磨这个点,是不是有内在的逻辑,这些逻辑是不是按照英文的思维方式构造成的,然后再逐渐把你所学到的英文搬过来,来表达汉语写出来的提纲。这个过程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写提纲的过程可以变成腹稿,这个打完以后,最后第三个阶段就是你现在即时想表达什么,就能迅速从自己的记忆库里呼叫你的英文,这样就能达到口语练习的目的。口语练习也有大概这样三个阶段。最忌讳的是你脑子里根本没有你想表达的思想,就为了说英文,这是永远看不到长进的。
网友:王老师,听英语新闻的时候,我能听懂单个单词,听不懂整个句子,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的,这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
王强老师:听新闻有一个问题,因为新闻往往是每天发生不同的东西,所以在单位时间里,它所获得的信息量都是崭新的、非常大。如果你的词汇量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是不熟悉它今天谈的话题的话,你就很可能在聆听新闻过程中收获不大。我的建议倒是如果你今天要听现在发生的东西,你最好在网上或者在报刊上预先做一些预习,大概知道现在世界上政治上发生什么事情。你必须从信息的内容上新做到熟悉,然后基本熟悉情况下,稍微遇到一些生词或者是新的表达法,你就不会太在意,大概内容差不多。这样类似于我们看电影的感觉,电影让你写下来每一句,但是电影你可能懂了,因为那些场景、那些画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觉得听新闻应该对初学者有一个预习的过程。
网友:美国情景喜剧对口语有没有提高的作用?
王强老师:情景喜剧是非常生活化的,任何一个情景需据在学英文当中是非常好地了解美国语言习惯的材料。如果你有这个片子坚持看,光坚持看还不行,如果你现在没有能够把每一句台词写出来的境地,其他东西都不要看,你就把它当成老朋友对待,直到老朋友熟滥于心,这样这部片子会给你带来非常丰厚的回报。
网友:王老师,你是不是感觉英语的发音和个人本来的音质相关性很大?对于先天音质不太好的人,声音不好听,没有磁性,过于低沉,有没有在后天经过锻炼可以改变自己音质,就是说出来口语比较好听一些的。
王强老师:我首先给你一个自信的消息,我的音质也是后天练出来的。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放磁条,实际上声音的音质,由于我们中国人和讲拼音文字为主的人同西方人发音的习惯,往往是有差异的。
我们大部分中国人从音质来说是不如老外的,因为汉语的方块字是一个一个说完了就完了。拼音文字能够把整个句子说出来,因此说英文的时候,第一走气非常长,再加上共鸣就容易形成现在的磁性。大家有没有办法练,先天不足是可以的,除了是生理上有问题,如果只是说先天声音力度不够,通过迅速完全可以达到。大家知道很多话剧演员,很多歌唱家都这样练出来,天天练就可以了,具体怎么练,现在国内逐渐有这方面的培训,大家可以到中央音乐学院书店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书。如何使用声音,如何产生共鸣,大家不要像歌唱家那样演唱,只要大概找到例子就可以了。在我看来,就是丹田走气,争取在颅腔共鸣,我觉得后天是完全能够养成的,你应该找一下会唱歌的人,演话剧的演员交流交流,他们怎么发声的,实际上是这样的。
主持人:对于歌唱和语言有很多的共性。
王强老师:因为都是靠声音来传递的,这是共同性。
网友:多掌握一些有关美国背景的文化对于语言学习有什么样的帮助?
王强老师:我觉得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概念,有特别泛泛和特别专的,美国文化的两种东西是应该掌握的。
第一个,美国文化中的价值观,什么叫价值观?比如我非常具体,美国人是怎么看待时间的,他对时间敏感吗,他是喜欢未来还是喜欢过去,这些就是他表达他行为背后一些很具体的准则。
第二个,美国人的随意。美国人是真随意还是假随意,美国人的友好,见面乐观,对你都是和颜悦色,像佛一样,难道你马上跟他称朋友?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不是美国的历史谁当总统,美国黑奴解放运动怎么样。你应该熟悉美国人感兴趣的话题,美国人和英国人不一样,英国人见面打招呼要问天气,因为英国的天气很糟糕,所以出门就打伞,美国大部分天气都很好,对天气没有什么关注,美国人最关注的是篮球,橄榄球、娱乐、电影怎么样。如果说是娱乐、电影、影视,加上运动,如果你能够设立一下这个东西,可能在很大程度解决了你和美国人缺乏话题的尴尬感觉,包括美国人赚钱,这些都是美国人喜欢的,你谈谈比尔盖茨,谈谈乔丹,你现在谈姚明也可以,美国人也知道姚明,这两个方面对你是有帮助的。中国同学一谈就想把美国文化、整个美国历史都装在心中,这是没有必要的,等你到了美国,真正感触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触摸到。
网友:王老师,现在英语培训和英语教学似乎都是培养英文思维方式,训练让我们像外国人思维,这种解释是不是正确?
王强老师:讲英文最后一点要归结到什么东西,就是像不像的问题,或者地道不地道的问题。用什么东西来衡量地道还是不地道,看你讲的英文骨子里和英美人讲的东西是不是同步的东西。因此,我们传授英文思维方式,是试图接近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永远不可能在思维方式完全和他们一致,我们不可能。因为不可能,所以我们产生英文表达自己的思维的尴尬。为了解决这个尴尬,我们必须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在我们讲英文的时候,才可能知道什么样的英文是对方可以理解并且可以接受的。但是他不会影响到我们汉语的表达,我现在在说汉语,如果我讲英文,我就英文的方式构造我的思想,但是我认为这两个都是非常必要的。
网友:王老师,模仿英语节目里的人物对话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提高有没有帮助?
王强老师:模仿电影中人物对话,有几个点必须要注意,这个人物必须符合你。首先从性别上一致。你喜欢这个女性,结果你是男的,结果你模仿一个女的,这个将来你说出来都是怪腔怪调。
第二你选择模仿对象,他的教育背景应该和你接近。你是受过教育的,不要模仿街边人的说话,这样有损你说出的英文体现你的教养程度。另外一个关键,在模仿人物的时候,要选择这个人的英文说的是有品位的英文。所谓有品位的英文,也不要学街边的英文,如果这个对象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就是在街上长大的,他说英文很俚俗化,你可能很喜欢这个人物,你到美国也不是一个主流上的英文,选择人物也是关键。
另外一个,由于是电影中的人物,或者情景中的人物,都是有一种夸张的说法,因为它是一种艺术化的东西。所以你只是应该模仿他怎么样表达这句思想,基本语流语调接近就行了。千万不要太过于喜剧化,跟赵忠祥,他在电视台讲话是一种喜剧化的,要是他下来回到家对他老婆也是这样说话,那他老婆吓死了。所以在表达的时候和思想有差异的。
网友:提高自己的听力是否有很大的思维量作为基础?
王强老师:不需要,这取决于你选材的关键。也就是说你上来就选那些一个词都不认识的,那你觉得一个词都不行,练听力一定要把听力材料的难度衡量得当。如果是初学者,你练听力的材料应该是适合你这个层次的材料,不要一上来就直接听所有的东西。我指的是选材的内容要有区别,要有程度的差异,比如说应该把你最熟悉的东西判断成最简单的,哪怕这个用词可能很复杂。
比如足球运动员最好听足球,这是你最好的材料。足球运动员如果听体操那就完了,这是我们中国同学容易犯的错误。我非要听我不熟悉的,结果这个东西本来很简单也变的很难了。另外,听力我个人觉得不要适应慢速英语再到快速英语,我觉得不存在慢速英语、快速英语的区分。美国慢速英语是为非英语国家设计的英语,不要说先慢慢就要能够快,这和内容从简单到难不是一回事。一个人能够慢速英语能够听懂95%以上,忽然让他一个正常英语速度的,他可能是零,因为他没有适应这个节奏。如果这个人上来就听正常语速的英文,难就这么难了,只是说重复若干遍,挺多内容上难度加大。你开一个慢飞机开熟了,就可以开快飞机了,这不可能,越慢越危险。
主持人: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还没有回答,我最后请王老师给我们总结一下学习的东西,或者你给大家建议一些学习的方法?
王强老师:我觉得教材很难说用哪个,包括我也不愿意介绍我自己的教材,因为任何一个教材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一套方法。最主要的是你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最大的时间应该花在研究这个教材的体系和方法论上,为什么要编这样的教材,这个教材每个练习板块为什么这样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这要在编写说明之中要非常了解。
另外一个,如果大家时间不允许,在网上学习也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时间不多了,对这个热心网友我说三句话,我认为学英文有三个座右铭,如果按照这个循序渐进就了好。第一个,你梦想可以很大,但是应该从小事做起。这是美国人做事的一个准则,应该把眼光放在最小的地方,不是一个词汇,三册书先从第一册做起,第一册先从第一段开始,这样一步一步才能有好处。第二个,如果不尝试你就不知道你自己究竟缺陷在哪儿,你的潜能在哪儿?最后,大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学英文和学任何东西都是一样的,尤其是掌握一门技能,在你熟练掌握这个技能之前,先不要急于炫耀,掌握技能之后,你不炫耀也憋不住了。最后一个,天分是什么,天分就是持续不断地忍耐,我们看一个电影,《英国病人》,这个病人本身就是忍耐的,所以大家学英文要变成一个“英文病人”。
本文地址:http://www.dioenglish.com/writing/method/43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