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莘—有志者事竟成
何其莘,男,出生于1947年7月。广东大埔县人。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西宁军工厂工人,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助教、讲师,美国阿克伦大学及肯特州立大学英文系硕士生、博士生,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主任、副教授、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系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中国英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英语组组长。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与英语结缘
何其莘从1960年开始在北京101中学学习,那时何其莘对英语并不是很感兴趣,他的着眼点在理工科,确切的说是“导弹”。因为1964年原子弹爆炸,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不已,那张沙漠上万众欢呼的照片被刻在何其莘心里,而且当时“两弹一星”的研究人员中有很多都是101中学的校友,何其莘的理想就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
然而正当何其莘全力准备高考,一心想考取哈尔滨军工从事导弹研究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同其他同龄人一样都失去了直接上学的机会,学业中断了,研究导弹的理想也被搁浅。
1968年何其莘被分配去青海的军工厂做了四年的机修钳工。工厂的条件十分艰苦,那时厂房才刚刚建好,一百多个人睡在一个厂房里,周围一片荒凉和落寞。其间何其莘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根据当钳工的需要,学习机械制图和材料力学,当同宿舍的人打扑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凳子上把床当成桌子看书……因为何其莘一直抱定一个坚定的信念——总有一天大学教育会恢复!
回忆起那段经历,何其莘教授说:“吃过苦对于一个人今后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吃过苦了再碰到困难就不容易被打垮。”
终于在1972恢复大学教育并开始招生,何其莘作为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入学,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西安外国语学院,唯一的专业就是英语。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何其莘教授与英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漫漫求学路 一颗赤子心
虽然不能实现最初的梦想,但是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何其莘非常的珍惜。大学时期的他学习十分刻苦,为将来的长期从事英语教育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何其莘因学习优秀、表现突出留校任教。
1981年,何其莘赴美留学,通过当助教、教美国学生作文以及助学金完成学业。用“半工半读”的方式,在五年半的时间里,何其莘拿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对于在美国求学的日子,何其莘表示“在美国读文学还是很辛苦的”。博士资格考试中的“英国戏剧”一直让他记忆深刻,这门考试的老师给来自中国的他出了道对英国人都属于高难度的题目:从莎士比亚145个戏剧中选出45个剧中人物名,从中挑30个答出所引自的剧本名称、剧作家姓名以及在这一人物在剧中的作用等, 并要求在30分钟内答完。
参加博士资格考试时,何其莘已经38岁了,但凭着扎实的学习基础和超人的记忆力,何其莘出色完成了考试。
何其莘上学期间还选修了《圣经》,老师在期末考试时给他的评价是:“我希望班上的美国同学对于圣经的理解可以有你这么好!”
在美求学期间,何其莘以与美国学生在美国文化里竞争为动力,以超人的毅力完成在今天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获得了学校仅有的两个给英语系研究生的奖项,其中一个奖项是万中挑一。当时他的系主任给了他高度的评价:“在我在任期间,你是第一个用这么短的时间就读完博士学位的。”
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在美国的经历给了何其莘最大的感触就是“让我知道了自己有多大的潜力,自己适合做什么又能做什么”。
学成之后,何其莘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国。
用英文沟通中国与世界
在美国,何其莘研习《圣经》,并经常去参加教堂的活动。但他不是教徒,也不打算信教,他是希望通过学习《圣经》和感受美国的宗教仪式,深入了解美国文化。他说“学习《圣经》,可以知道基督教如何影响美国人思想。”
何其莘认为学习语言真正的是学习其背后的东西,“现在国内对国外的研究就远远不够,而对于美国现行政策理解需要建筑在对美国的历史、宗教透彻的了解之上,与思想史政治史密切关联”,“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这种工具了解文化的各个层面更深层次的东西。要通过语言了解中国以外的人想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从而认知整个世界。”
“语言在开阔眼界的时候它是一扇窗户,而当你真正的走出去了,需要了解一种文化时,它就变成了一种工具。”何其莘认为中国的文学作品没有很好的被介绍到国外,这是一种遗憾,所以他有一个心愿就是中外作家通力合作翻译一套中国作家的丛书,把中国文学系统介绍到国外。
寄语学生:有志者事竟成
何其莘喜欢做老师,喜欢和同学交流,鼓励创新,“我希望学生跟我或传统批评家提出不同意见”。何其莘讲“我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影响一些人的思想——这是我想做的,也是我正在做的。”
何其莘经常勉力学生:读书没有捷径。学语言尤其需要下苦功。对于英语学习,他觉得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扩大阅读量,坚持广泛的阅读,背诵经典的文段。唯有此,才能运用自如。
谈到对学生的希望时,何其莘讲到:“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他希望学生能够树立一个远大的人生目标,就像美国空军的口号——AIM HIGH一样,并能够为实现目标坚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奋斗。
用英文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难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从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中,我体会到坚持大量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首先要选好难易程度适中的原文书籍:一般以每页(大32开)不超过八个生词为宜。其次是阅读方法:要像读中文小说那样快速浏览,不默读,不查字典,更不通过翻译来理解原文的意思。遇见不认识的生词,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第三是要坚持天天都读,而且要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只要坚持下去,几个月,半年之后,肯定会看到成效。
英语教学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东西地区英语教育发展很不平衡,记者问及,教育部有没有考虑出台一些方案来缩小两地差距,提高西部的英语教学水平。何教授针对这个问题,表示了他的忧心。
他说:“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正是在参加当地的一些会议之后,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确实很多。因为它们本身讲的不是汉语,学生们首先的学习汉语,然后再去学英语,所以他们的学习压力很大。现在,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也作了一些工作。这次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的全国英语专业战略发展研讨会,是在全国外语院校中召开的第一次联席会议。实际上,西南、西北地区的此种联席会议作为一个年会制度,已经有将近10年历史了,我们也正是借这种机会,对西部的情况获得了进一步了解,同时我们也派一些专家过去,把一些教学动态告诉当地同行。”
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着一场深入的改革
何教授认为,我国专业英语教学正面临着英语教与低龄化与普及化的威胁。他说:“目前我们国家的中学英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所以较以往而言,学生在考入大学时已有相当的英语语言能力。这样对高校英语教学的要求就更高了,如果我们不再进行一些改革,不出台一些新的举措,就有可能达不到国家对我们的要求。举个例子,2002年申奥的时候北京举办了一个针对少年儿童的英语演讲大赛,有12万人报名参加,比赛难度挺大的,赛程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以‘奥运和我’为主题做一个一分多钟的讲话,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用英语讲这个题目是很难的;第二部分是关于体育知识的抢答,第三部分则是两三个人为一组看一段没有任何配音的外国影片,让他们看完一遍后在两分钟内进行配音。我觉得以后社会条件和其他环境越来越好,小孩子对英语的掌握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小学的时候水平就好到这种地步了,到了大学的时候该怎么办——我们这些大学英语老师到时候该怎么教他们、该教什么?因而我这里说的压力,主要是指针对老师、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压力。”
何教授强调他提及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提醒一下教师们,要关注英语专业的这个教学改革,不要老认为英语专业是热门专业,生源比较好,毕业后学生分配的部门也比较好,大家就没有了改革的危机感。他认为形势已经逼上门来了,专业英语教学正面临着一场深入的改革。
英语专业学生如何保持优势
记者问道,目前非专业英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不断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相对优势似乎正在被削弱。你认为如何才能既保证非专业英语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同时又确保英语专业生的相对优势?何教授表示,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都有需求,比如说IT业,就需要有技术、但也懂外语的人才。非专业英语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其实是为国家形成了竞争优势,不会对社会造成损害。但有“非英语专业生意威胁到英语专业生”这种危机感确实不为过。但他同时表示,通过深化改革,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可以应付这一挑战的。
何教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提出他个人的看法。他给记者举例,曾有位大四毕业生问他:“我完成自己的非英语专业后,再学一年英语,您说值吗?”何教授认为:“学成其他专业后,再学一年英语,真是太值得了!先学英语、再学其他专业,和先学其他专业、再学英语,绝对不一样——你对这门专业、对英语的理解绝对不一样,从而对整个世界的感觉也可能会不一样。”
本文地址:http://www.dioenglish.com/writing/method/4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