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agle:A Fragment
The Eagle:A Fragment
by Alfred Tennyson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译诗一
鹰
汪榕培、杨立民等译
1
它用铁钩般的爪子抓住峭壁,
紧靠太阳却独居孤寂之地,
它屹立在蔚蓝世界的怀抱里。
起皱的大海在它身下蠕动,
峭壁上它双目炯炯,
如雷鸣闪电向下冲。
2
钢爪握崖岩,
独立太阳边;
岩高万籁寂,
四外尽蓝天。
身下海涛翻,
只见微皱面;
绝壁傲视久,
忽坠如雷电。
译诗二
鹰
黄杲昕译
他用蜷曲的爪子抓着峭岩——
背顶着寂寂大地上的太阳,
那周围是一片淡淡的蓝天
他下面是个蠕动着的海面,
他站在墙似的山脊上凝望——
刹时间向下扑去迅如雷电。
此诗写于1851年,虽只是一首短诗,却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触景抒情诗。诗人看到波涛拍岸,按抑不住内心世界的潮起潮落。眼前井然悠然欣欣然的人和景物,与诗人心境形成对比。使他禁不住回忆起昔日友人的抚摸和柔柔细语。过去的好时光,是一去不复返了。诗人胸中的惆怅思绪和哀伤,难以用语言表达。这首诗典型地表现了诗人的怀旧情结。这是丁尼生人微言轻诗人的独特的意识。过去比现在和将来更容易使他涔然而泪下。可以说,“追忆过去”是萦绕作者诗歌的一大主题:自己的过去,国家的过去,人类的过去,世界的过去。诗人充分利用了娴熟的诗歌技巧:开头的三个同样分量的重读的词,“break, break,break,"以及爆破音[k]给人一种急促的感觉,使人禁不住怦然心动,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为了渲染哀伤的气氛,诗人特别使用了大量的长元音和双元音押韵,如[i:],[o:],[ei]等,尤其是O这一感叹词出现了五次,使全诗贯穿着绵延的咏叹,不绝于耳,深深地感染读者。另外,"well"[w],"hill"[l],"still"[l]都产生轻柔的音乐效果;占主导地位的双元音和长元音,以及诗的内在的组织结构,使整首诗读来舒缓徘徊,节奏较慢,这与诗的郁郁沉思的内容是和谐的。此外,诗人语言简练,含蓄隽永。
诗人简介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fred Tennyson, 1809-1892)
维多利亚时期的主要诗人生于林肯郡的萨默斯比的一个牧师家庭,少有诗名,12岁时便写出了6000行的史诗,18岁时与其兄出版了《两兄弟诗集》(Poems by Two Brothers,1827)。1828年,丁尼生进入剑桥大学,继续诗歌创作,并结识哈勒姆(Arthur Henry Hallam)。1831年,因父亲去世,丁尼生被迫辍学,两年后,他的挚友哈勒姆又英年早逝,使他深受打击,此后10年内未发表诗作。在此期间,丁尼生贫困潦倒,但仍然在写诗。1842年,丁尼生又开始发表新诗,从此诗名与日俱增。1850年,他被封为桂冠诗人。1853年定居在英国南海岸的怀特岛上。1884年接受男爵封号。
丁尼生继承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和济慈的传统,同时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影响。他的诗题材广泛,或取材于希腊、罗马神话和中世纪的传说,或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他重视诗的形式的完美,词藻绮丽,音调铿锵,不过有时略嫌做作。
他早期的诗作清新、生动,富于想象力。《食荷花人》,描写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等漂流海岛,食荷花中魔,乐而忘返;《美女梦》写美人的心情;《夏洛特小姐》写中世纪深居闺房的织女对骑士的单恋。著名诗篇《尤利西斯》描述年老的尤利西斯追求新境界的永不止息的精神,格调庄重。1833年他的挚友阿瑟•亨利•哈勒姆早逝,他经过17年的构思,写成组诗《悼念》(1850)表示纪念。这组诗共 131首,把对亡友的友情扩大为对人类的博爱,对今生的苦难发出疑问,对来世的生活充满憧憬,驰骋他的想象。这个组诗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哀歌之一,给作者带来极大的声誉。维多利亚女王因而与他结交,并封他为宫廷桂冠诗人。
1852年丁尼生写了《悼惠灵顿公爵之死》一诗,1855年写了《轻骑兵旅的进击》一诗,歌颂克里米亚战争中在巴拉克拉瓦袭击俄军的英国轻骑兵旅,同时也写诗歌颂维多利亚女王。这些诗抒发爱国主义思想,受到欢迎。
丁尼生以 6世纪英国历史上传奇式的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故事为题材,写了许多作品,其中1859至1885年期间写的组诗《国王叙事诗》,在读者中广泛流传。
1855年丁尼生发表独白戏剧诗《莫德》,叙述一个因未报杀父之仇而造成变态心理的青年对少女莫德的爱情,以及纯洁的爱情如何拯救了他的灵魂。其中有一些优美的抒情诗段,但从戏剧性和人物描写方面来说并不成功。
1864年丁尼生发表的诗集中有一首自由体叙事长诗《伊诺克•阿登》,描述水手阿登流落海外10多年,回家后发现爱妻已和旁人结婚。为了避免破坏她的幸福,他自愿隐避,孤寂而死。这首诗纯朴自然,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风行一时,并被译成多种外文。
丁尼生晚年对英国社会风尚的败坏日益感到失望和不满, 作品中流露出愤世嫉俗的心情。 如1886年所作《六十年后的洛克斯利堂》,与他60年前所作的《洛克斯利堂》适成对比。青年时他曾认为人类进步是必然的,此时则对此深感怀疑。他晚年最为著名的诗是1889年所作的《过沙洲》。诗人把预感死的来临比喻为在暮色苍茫的退潮中驾小舟越过沙洲,以恬静的心情面对他的领航人(上帝)。
朗读音频下载
本文地址:http://www.dioenglish.com/writing/essay/99865.html